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问题及优化
范文

    张喆

    摘要: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指导,还依赖于家庭的正确影响和社会环境的良好指引。随着大学生婚恋观在社会中的关注逐渐增加,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也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基于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现存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极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教学;环境;家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1)-14-289

    婚恋观属于人生观的重要组成,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关系,婚姻构成和性的基本态度,其中包含了择偶标准,恋爱道德、爱情本质、婚姻本质、恋爱与婚姻间的关系以及,婚姻的责任等系列问题。大学生婚恋观直接影响着其恋爱行为和婚姻行为,也直接表明了其婚恋价值取向,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生活。通过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的调查和探讨,分析男女大学生在恋爱与婚姻中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剖析其原因所在,再根据此来引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1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意义

    1.1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理念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僵化不变、教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教育形式单调无趣、将恋爱婚姻作为个人私事不做教育屏障思想等的影响,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德育中婚恋教育一直处于淡薄的意识状态。高校长期以来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增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大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和情感期待,缺少人文素质培育和心理疏导,无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随着大学生恋爱逐渐普遍化,由于自身价值观纷繁复杂,难免会因婚恋观偏差而导致非理性的婚恋行为,甚至演变成恶性事件。针对此,做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对新时代青年的培养有着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个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青年一代对这种伟大的智慧—爱掌握到何种程度,而且我们全社会的美好、道德的纯净安宁都取决于它”[1]。大学生正当适婚年龄,正确的婚恋观、甜蜜爱情体验、幸福婚姻生活是他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

    1.2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研的意义

    2017 年 4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规划》中明确指出:“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1]。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其全面发展,正确的婚恋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真实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环境作为婚恋教育的重要构成,抵制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净化社会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来推进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树立与形成。

    因此,了解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这一方式丰富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为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转变、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他们开始面对社会压力、找寻自身定位的时期,同时也是面临情感需求、婚恋问题的阶段,在面对婚恋诸多问题时,容易产生错误婚恋观,表现出非理性婚恋行为,甚至引发悲剧。大学生婚恋观不仅体现当前社会总体婚恋取向,更会影响未来家庭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向。因此,开展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具有现实意义。

    2 大学生婚恋教学研究现状

    关于婚恋观内涵研究,婚恋既关系个体生命延续,又关乎社会持续发展,学术界对婚恋观内涵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只是一些相关含义的探讨,有关婚恋观内涵。有学者指出,婚恋观是男女双方对择偶标准、恋爱动机、婚恋道德、婚恋责任和婚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在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指出婚恋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恋爱和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

    婚恋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婚恋观教育不足,因此,探索高校婚恋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往学者主要从大学生角度分析高校婚恋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婚恋观课程开设较少、学校宣传不够、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性的婚恋观教育是高校婚恋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生婚恋观教学策略优化上,有学者指出,高校开展婚恋观教育要用发展的角度,专题讨论婚恋问题,将教育模式由补救性向发展性转变,坚持整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婚恋观教育体系,加强校园环境治理,通过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进行婚恋观教育。也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丰富大学生对性生理学知识的掌握,加强性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性安全教育,完善大学生的婚恋知识体系是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当务之急。

    1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教学的现存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婚恋教育内容单一陈旧,没有根据时代和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对婚恋教育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婚恋伴侣的寻找与选择,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大学教育中对婚恋道德教育、性教育等其他内容几乎处于忽视状态。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对 “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没有明确禁止规定,在校大学生结婚获得了允许,这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教材资源又极其匮乏,很难找到专门的针对性教材。目前看来,我们将大学生的婚恋教育归纳进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教材的缺少势必会导致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完善程度和教育实效的有效程度。

    1.2教学内容薄弱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依旧存在空洞性说教、从外部灌输、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问题,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实际情感需求,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原本使大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总体上降低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效率。据调查,现阶段大学生在高校接受到的婚恋知识较少,更多来源于同学朋友和网络,少部分學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婚恋知识,婚恋教育边缘化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婚恋问题上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与引导和服务功能,不能恰当、合理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做出理性的婚恋行为。

    2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与服务学生原则,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对大学生来说,恋爱、结婚不仅是生理需求,也是作为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高校婚恋观教育就是要实际关注学生情感需求,重视其婚恋态度,尊重婚恋事实,而不是居高临下一方面,高校在分析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时,要注重大学生内在发展和需求,全面发展的一种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确立人文价值导向,营造轻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要贴合实际生活和真实思想,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在充分发挥大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把追求个体健康成美好幸福婚恋生活和实现人生理想作为婚恋观教育的目标,困惑时真诚关怀,保证得到教育和引导走出困境。树立和强化婚恋服务意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大学生的所需提供各项服务。

    2.2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

    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举高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在于通过婚恋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内化于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外化于行,对婚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理性面对和解决。因此,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要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主观态度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个体差异会对其婚恋价值观以及接受婚恋知识的程度产生影响。高校在进行婚恋观教育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发展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着重讲授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处在适婚年龄的大学生着重进行婚恋道德规范、性知识教育、婚姻法等相关知识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学业、事业与婚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经历相结合,提高婚恋道德认知能力,培育法治观念。面向女大学生,开办女性婚恋知识和生理讲堂,重点让她们了解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人流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让她们懂得自尊、自爱;针对男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减少对所爱女性的伤害。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婚恋需求所进行的婚恋观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减除大学生个体在婚恋方面的困惑和迷茫,帮助其直接、高效解决婚恋问题,增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实效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强化大众传媒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大众传媒媒介对大学生婚恋观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大众传媒以其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内容,将一定的婚恋价值观和是非荣辱观蕴含其中,强化大众媒体的服务意识,引导大众媒体积极地、广泛地报道宣传符合我国主流婚恋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实例和新风尚,形成婚恋教育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3]。增强大众媒体的责任意识,使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面对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与传统文化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为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环境网络环境是婚恋观念交织的“意见的自由市场”,大学生接触网络,从中学习婚恋知识 ,辨别真伪,无法理性分析各类婚恋价值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同时,不良婚恋信息肆意传播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网络监管。大学生健康上网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导,更需要从网络源头切断有害信息的流通渠道。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不仅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网络环境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技术难题。完全消除有害信息政府部门应该根据网络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强化学生网民的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和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情感。

    2.4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无论从教育的理论到政策上,任何教育的最终实现途径都是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也应遵守这一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在注重提高受教育一方的能动性的同时,也要提高教育者一方的主观能动性[4]。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提高自身教育素质的同时,将学生置于教育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真实情感情绪,与学生营造一个教受双方和社会日益发展,关于婚恋道德评价标准不断变化,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发展中华传统婚恋理念中的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内容。

    3 总结

    现阶段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积极健康,能理性面对婚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还有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恋责任意识以及性观念都表现出多变性、复杂性,而造成大学生婚恋观产生偏颇则是来自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要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在教学思想、方法、高度上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确保我国大学生能够在指引中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N].人民日报,2017-4-14(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郑跃华.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周晓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文化自信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