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范文 | 熊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初中生试题不仅测试了学生计算基本技能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考察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生活经验。然而,教师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推广这些内容,这完全考验了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学习。你愿意主动把你的生活和你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吗?本文试图从具体实例入手,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际问题;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自主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标准。小学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启蒙阶段,具有发散性思维和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如果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实现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展,那么它在接下来的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会得心应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义 想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毕竟该阶段的学生在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不管是在认知能力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也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面临着较大困难。从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来看,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扮演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在课程之前就进行预习,在课上不断思考,在课后自主复习。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更容易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提升。通过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每节课开始之前都会带着对课本的疑问进行学习,增强了自身的自学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促进作用。经过時间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日后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做好备课工作,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对教师来说,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往往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效率,而若想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大程度提升,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优质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准备工作,选择出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更能吸引到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应当对每一堂数学新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整体把握,由年级备课组统一命题,对命题的广度和深度做出初步的把握,结合自己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和个人经历,或者借助互联网平台搜寻其他优秀小学的可行性计划,但值得注意的是,绝不能照抄照搬,而要选择出最重要的“大项目”来带动各种细碎的“小项目”,最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以短视频、课件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分异构”。此处值得说明的是,在教学内容的把握这一层面,应由思路开阔、“鬼点子”多的教师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们往往更能了解到小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寻找出与时俱进、氛围有趣、学生愿意主动去了解的素材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在获得学习成就感的同时,取得成功。例如,在教学“加法”相关知识时,教师不应直接把计算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学生大多思维活跃,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比如引导学生利用道具、已知经验来解决问题,不要先想着直接得出结论,而是要掌握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算数方法上,经历“探索—交流—比较—选择”的这个过程,有的学生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利用了道具,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能力和习惯,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加强合作和交流,通过思维碰撞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再利用语言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教师需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其他同学身上取长补短。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算法之后,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其解题思路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让学生先掌握自己的解题方法,并组织好语言,为交流做准备。学生在组内要踊跃发言,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最后由教师整理各个小组的优秀算法,并对各个小组的表现予以肯定和赞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构建“双向评价”体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会利用评价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育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方式不断变化,评价也更加多元化、动态化,这不仅契合了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双向评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当中,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或者以往经验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采取双向评价的方式,即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这种做法能够方便教师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因材施教”,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能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数学学习潜力。 结束语: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根据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和目标,加强引导,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建英.自主学习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78-79. [2]张学永.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021(10):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