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
范文 | 李琰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因为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知识的接受及消化能力弱,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学习自控能力差、主动性差、学习热情低等,尤其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改进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之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389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犹如“房子的地基”,稳固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需避免灌输式教育,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心里将学习与压力联想起来,排斥数学,反感数学,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教学,让小学生生喜欢上学习,对数学感兴趣,从而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1.问题情境创设的准则 1.1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1]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天性让他们更喜欢有趣的知识,只有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乐趣所在,他们才愿意去主动学习,所以,展现数学的有趣之处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一特点,展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由此让学生渴望学习数学。 1.2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学密切关联,可以说,如果没有数学知识,我们将无法正常生活,这个世界也无法正常运转。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联系实际生活,将是无意义的,也因此出现了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与客观逻辑不符合的数值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中去探索数学,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让学生从心里认可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学习数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1.3.增加实践操作 所有书本中的知识,几乎都是从实践和经验中得到的,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实践操作,能让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数学,接受数学,从而融会贯通,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主能力,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综合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就能让学生多动手、勤思考,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己总结经验,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效果要远高于被动学习或灌输式教学。 2.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2.1讲故事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有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这样有趣且有效的故事情境,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丰富自己的“故事库”,结合课本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讲好故事,让学生喜欢上听故事,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数字“0”时,可以讲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小猴子一家去摘桃子,猴爸爸和猴妈妈摘了很多,可是小猴子特别贪玩,一会去抓蝴蝶,一会去追小鸟,一个桃子也没摘到,此时,小猴子摘桃子的数量就是“0”。此类故事更能让学生接受,对“0”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关系,对于会讲故事的老师,学生会觉得更亲切,师生关系更融洽。 2.2联系实际 老师要在教学中让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接受及消化相关知识,例如在讲10以内的减法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你去楼下便利店买东西,你买了一瓶牛奶,价格是6元,妈妈给了你10元,超市应找给你几元零钱?”这种贴合实际的生活问题,能让数学由“抽象化”转为“生活化”,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通俗易懂,容易接受;例如在讲长方体体积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如果不这样设计,可以吗?”等,此类问题既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3做游戏 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喜欢做游戏,并且他们对此乐此不疲,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大脑,健全人格,通过做游戏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一年级的《分类》这节课的内容时,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理解有难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的图例,创设“小动物找家”、“把衣服放进衣柜”等游戏情境;例如教师创设“猜一猜”的游戏,教师在手里拿10根笔,藏在身后,然后让学生猜左手拿几根,教师通过提示数值大了或者数值小了,让学生猜到正确的数值,然后再让学生算算右手应该有几根。通过这样的游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再通过讲解,让学生牢固掌握。 2.4动手做 听十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动手做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真实的操作,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及必要性。例如在讲“厘米”的内容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利用尺子对课桌或学生身高进行测量,测量之后教师对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厘米”做出深入认识,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从而使学到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令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及分析转化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问题情境能否巧妙创设,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有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重细节、勤思考、善发现,才能创设出有趣且有效的问题情境,才能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廷香,付德香.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之根本[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10):71-71. [2]李小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2020,(1):267. [3]多杰.淺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考试周刊,2020,(36):64-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