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
范文 | 杨燕 摘要: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是课下的学习方面,信息技术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道德与法治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相当必要。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15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而与过去相比,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过程,并注重方法的教学。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力与素养取代知识水平成为教学的重点,这显然是一朝一夕难以完成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程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划分,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为学生深入学习与研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对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与讲解,因为这种单一、死板的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中秋节习俗的认知,还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中秋佳节的认同感。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之前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品尝月饼及欣赏月色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图中人物在做什么?”学生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能够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此时,教师再结合Flash动画播放“嫦娥奔月”等,以此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和具体化的个性特点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中秋节习俗的求知欲望,通过形象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在充分贴合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同时,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在整体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以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基础道德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思想意识,从而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借助信息技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突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前较为热门的希沃白板技术,对教材重难点和相关知识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辅助学生在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维导图与框架的过程中,明晰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在对“推翻帝制民族觉醒”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还要以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为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技术,指导学生梳理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并通过交互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由学生自主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教师对其进行有效评价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逐步突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在感官上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多重刺激,并在整合信息技术和教材内容对孙中山先生的事迹进行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对某一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进行剖析,在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构 3创建基于生命体验的“学德”空间 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最具实效的体现在于“情境再现的浸润学习”。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德育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可以将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提供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其置身其中,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参与学习活动。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倡导的“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全契合。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与助力,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 人的生命不仅有认知、情感、意志、行动、意识,还有隐藏在意识之下的非意识和介于意识与非意识之间的习惯、倾向、非反思性选择,这些都是促成道德形成的生命力量。德育的实质是学生利用自身经验发生的“学德”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浸润式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衔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起基于生命体验的“学德”空间,使其获得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在互动式的“浸润”中发展和进步,在悟德修德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和平”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四个情境场——“二战历史片段回顾”“数字背后的泪水”“大自然的眼泪”“建筑的哭诉”,学生分组探究战争给人们的生命、环境、文化遗产造成的伤害。信息技术实现了战争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连接,通过3D立体战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有亲历战争的感受;通过科技复原战争造成的文化破坏——圆明园、东方图书馆,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通过与海湾战争中沾满油污的海鸟的互动式对话,实现触及学生心灵的“学德”效能。基于信息技术創建的学习体验场,能够将该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自主德育提供扎实的物化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新时期对现代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空中课堂和学业数据分析精简教学内容;以视频教学和丰富的案例素材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移动终端和教学软件的充分利用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一来,教师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开峰.简析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67. [2]李媛媛.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2):145-146. [3]张济民. 刍议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C]. 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座谈会论文汇编(二).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467-469. [4]何自军.信息技术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J].天津教育,2019(22):93-9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