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探析 |
范文 | 李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愈来愈重视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时代要求下,当下的劳动技术课程必须进行优化,以真正培养好学生的劳动能力为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提升自我的劳动实践能力,为其步入社会获得个体的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先做后导”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究,采取有效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指导策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技术课;先做后导;具体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140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让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特殊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切实实参与到课程中来。小学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可采用“先做后导”方式,让学生这一主体在课程中发挥作用,主动投身到劳动与技术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中来,当然教师也要做好辅导者角色,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劳动知识、提升自我能力。 一、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效果,教师应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为学生锻炼自我提供充足的机会,体现出劳动技术课的存在价值与重要意义。然而就当下的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口头讲、学生耳边听的方式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1]。同时,许多劳动技能需要通过多次实践与钻研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有些劳动技术课程只安排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让学生获得劳动技术上的真正提高。 二、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模式的具体实践 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模式重点是要真正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促进个人发展为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切实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的劳动素质。 (一)先做 1.课前准备,熟悉先做内容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够让劳动技术课程的开展事半功倍。先做,并不是意味着学生漫无目的或是无从下手做,而是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教师简单的课程介绍或是让学生主动进行书本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2]。教师也可以将准备好的一些事项要求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通知提前收集好需要用到的课程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好基础的技术操作思路,提前熟悉上课需要做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插花有关的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前将准备要求告知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学生会提前查找与收集有关的课程资料。除了基础材料的收集,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出色,有些学生还会通过网上搜索、实体花店探究等方式扩宽自己的插花思路,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主动探索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认知,发散他们的思路,让插花课程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2.小组合作,完成先做任务 小组合作可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其通过彼此间的思维碰撞产生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还可使其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3]。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许多的教学任务相对复杂,需要通过多人参与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师可以结合所要教学的内容,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劳动技术课中的“先做”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基础材料制作一个学生教室模型,要包含有基本的课桌椅等展示内容以及一些简单的装饰。面对这样一个“工程量”相对较大的实践项目,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一定的分工,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有的同学将体积稍大一些的废纸盒通过折叠成为教室原型;有的同学将硬纸板改造为桌椅板凳;有的同学黑笔涂黑的纸作为黑板用胶水贴在纸箱一侧……在实践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大家进行作品展示与介绍,并进行正面点评,让学生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后导 1.适时引导原则 后导是指在学生开始进行劳动操作后,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适时指导和帮助[4]。后导不意味着“导”不重要,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密切关注学生“先做”的进度及其呈现的效果,针对性给出指导意见,既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探索与独立思考空间,又能对其考虑不周之处或是存在疑难之处提供适时帮助,提高学生劳动技术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并获得最大的成长与进步。 以剪窗花有关课程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课程和基础操作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感受剪纸艺术中的中国美,最后由教师根据在剪窗花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解答,比如如何用剪刀剪出美丽的花边等。之后,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用作班级装饰,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欣赏与学习。 2.适度拓展原则 劳动技术体现在我们学习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成就都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动。对于小学劳动技术这门课程而言,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教师要能够适度丰富教学资源、扩展教学范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环境。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组织开展户外绿植栽培相关的课外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也可以联系家长,通过亲子共建方式开展劳动技术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要求下,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作用,挖掘劳动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教师可采取“先做后导”教学模式提高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呈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精彩课堂,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让劳动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劳动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立.例谈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J].文渊(高中版),2019(4):204. [2]杨佳丽.让学生先做起来——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教育模式[J]. 教育,2020(19):70. [3]郑蓓.对话模式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活动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2020(26):171. [4]雷丽珠,易骏.综合实践活动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J].教学与管理,2020(35):26-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