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科学教学中的阅读习惯培养
范文

    吴晗晔

    【摘要】科学文字、图像和图表是科学教学文本,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学会学习是科学教学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通过以句式和段落构成的连续文本和图形、图表等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指导,阐述了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科学阅读材料的开发、阅读方法的指引、阅读过程的建议和阅读结果的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阅读技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科学文本 阅读 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78-04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到阅读,人们联想到的通常是语文教学中的读文学名著,品美文妙句。对于科学,人们更多重视的还是理科式的推理和理解,科学还需要阅读吗?让我们先看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案例1-1-1

    某校的探究小组同学想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设计了以下的对比实验和操作步骤:

    ①任取两份氯酸钾,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其中一份中加入经精确称量的n g氧化铜粉末。

    ②将两份氯酸钾同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加热,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放出气体快慢。

    ③停止加热、冷却,将原先混有氧化铜的反应后的混合物加水溶解,小心过滤,将滤出固体物质洗涤并干燥。

    ④观察滤出固体物质的状态、颜色。

    ⑤将滤出固体物质和炭粉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并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并观察实验现象。

    (1)从以上有关实验步骤的叙述中可发现操作方案还存在一些缺陷,请指出并加以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证明氧化铜是催化剂还必须增加一个操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3)有人换用另一种方法来代替上述第⑤操作,请从下图中选择仪器中连接成一套实验装置,这套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气流的方向从左往右)。

    这是一个模拟考试的题目,也是某地的中考试题。据统计这个题目的正确率也是离奇的低,而当我统计某个班级同学为什么这个题目会做错的原因时:意外的发现大家都写着“看不懂”、“没看见过”、“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本题的核心目的是: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证明氧化铜是这里的催化剂,题目中是很明确的,然后我们的学生只在乎因为没有看到过或看不懂而盲目的感觉,最终的结果就是连哪里着手也不知道。 通过阅读,抓住题目的主旨“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先问自己什么叫催化剂(1:能改变反应速率2:反应前后质量不变3: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到这里其实整个题目就已经解决了,实属一个简单的题目。然而学生和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学好科学主要依靠听讲和做大量解题练习,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學生很少得到有关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他们由于阅读能力的长期弱化,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内容越来越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学阅读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科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然而,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学实践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对科学阅读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在实际的科学教学操作中忽视了对阅读技能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的竞争与价值都将以知识为主,而一切知识的基础都自阅读开始。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阅读相关载体的信息资料而获取知识,阅读是科学学习的必然环节和直接手段。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极大的关联,这些能力是科学学习的能力品质,所以学习科学必须从阅读开始。

    二、科学阅读的意义

    教育正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强调记忆背诵,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进行科学阅读指导实践,可培养学生树立阅读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科学文本的发展价值。

    (一)明晰科学阅读的概念

    科学问题因教学需求呈现的形式不尽相同,我们往往把以句子和段落构成的类型叫做科学的“连续文本”。把那些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说明等等叫做科学的“非连续文本”。科学阅读是指学生围绕科学问题,通过阅读科学文本、符号、图表等相关材料,以科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科学的方法、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科学文化的学习活动。从心理层面,它是用已知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理解科学语言、符号、图表、逻辑和领会科学文化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观角度,科学阅读既是学习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程序。

    (二)符合阅读身心的认知

    “科学教学也就是学科语言的教学”“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科学阅读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科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科学学科的一些文字、图形、符号等文本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确的语感、图感和符号感,通过对这些科学语言的直觉感受,形成心理认知,达到对科学知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领悟与把握。

    (三)遵循科学新课程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科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科学材料建构科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科学信息,汲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学习科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现行科学课本提供的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见科学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科学语言相互转化,而科学阅读是顺利有效地进行转化的途径。

    (四)具有终身学习的特征

    阅读能力是未来生活所需的一种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科学学科也不例外,必须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领域 必须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科学阅读指导的教学策略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科学学科中充满着符号、图形和图表,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意义,交流科学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去品读科学文本。在教学中笔者“适时介入”学生的阅读,恰当进行引导和点拨,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阅读指导:

    在指导实施阅读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和措施。

    (一)截长补短,断续结合——巧读连续文本

    科学连续文本的特点是科学信息往往处于句子(或段落)中,需要通过筛选分析信息的特征和背景等基本元素,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科学中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及大量的文字题等,都是以文字表述的方式呈现。对较长的文本,可以进行删减,对较短的文本,可以补充用词,不同的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方式阅读。

    1.添、删文本,形成句式

    如果一个句式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理解。但科学课本上经常出现一些专用名词和不完整的句式,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感觉比较困难。如果恰当的添加或删除某些用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式,阅读思路就变得顺畅。

    案例2-1-1

    气体M可能是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稀盐酸四种气体混合而成,将M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足量的浓硫酸,最后还有气体导出。则M中一定含有( )

    A.氢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盐酸

    这道题也是考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很多学生看到最后还有气体导出,本能的以为是导出气体是什么,而没有看到问题是M中一定含有什么。这就是典型的不完整句式,这种题目的出错率比较高,这种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恰当的添加或删除某些用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式,而现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

    这种出题的方式不仅没有丧失科学定理具有严密性、精练性和科学性,相反更衬托了科学语言的魅力。还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去鉴赏这些定理、命题的语言韵律,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科学。

    2.咬文嚼字,理解句式

    既然是文本,必有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语境,科学文本也具有情境性特点。要能正确理解科学用词在情境下的用意,有时就必须仔细、反复推敲,才能形成正确思路。在语文教学中,“反义词”把不同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在科学课堂上适时巧用这些技巧,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1-1 不同的待遇

    理论化的东西需要想方适法让学生体验,才能让学生对这个理论化知识的理解,很多有时侯解决问题的根源需要理解知识,了解内涵。或者说很多理论或抽象问题的解决其“本”就是一个理解的体验。

    例1 以下对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不一定是在溶液中发生的。

    B.碱能与一切的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C.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气。

    D.酸跟活泼金属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氢气。

    这题就是典型的咬文嚼字型的题目,很多同学对于这种那个习题都有点无措,错误的原因在询问时他们觉得好像每个答案都错或者是每个答案都对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缺乏科学阅读能力的表现。这道题不难看出B中提到碱能与一切的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与我们学习时提到的简直能与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有出入,而答案C,D中所提到得酸 没有注明是稀酸还是浓酸,故答案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应是A。

    3.形象提炼,完善句式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定义是举例式定义。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概念。是以“像……的物质生成……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这样的表述,学生只是通过对书本或课件举例的感知获得对某个反应的感性认识,为使学生的认知能具体化,我就指导学生从读图中提炼出这些反应概念的特点。

    案例3-1-2 对化学概念的识别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它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示例中错误的是

    A.阴影1:C+O2= CO2

    B.阴影2:2H2O= 2H2↑+O2↑

    C.阴影3:Mg(OH)2+2HCl=MgCl2+2H2O

    D.阴影4:Fe+CuSO4=FeSO4+Cu

    很多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不是的很了解,觉得很抽象,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形象的观察到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而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有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则置换反应完全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图形可以使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这道题的难点就攻破了,马上选出答案是C,因为C是复分解反应。

    这道题就是需要学生把抽象的文本文字转换成为形象具体的图像,要求学生从图中提炼出这些反应的特点,这也体现了科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4.整体把握,概括要点

    “阅读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搜索整理信息能力。如何分析科學“段落”,从情境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把生活问题科学化,在课堂上笔者尝试指导学生仿效语文学科对语段的处理方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题意”“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进行阅读,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3-1-3

    实验室里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固体铜的实验是最简单不过了,同学们都很熟悉,现有甲、乙两同学到实验室,欲完成该实验制取铜的结果。然而,实验室仅提供了下列药品、仪器及用品:稀硫酸、氧化铜、锌粒 铁架台(带铁夹)、漏斗、试管、药匙、胶头滴管、橡皮管各一个 火柴、滤纸、纸槽。甲同学看后认为实验不能完成,而同学认为该实验可以完成。据你推测:

    (1)甲同学认为不能完成实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能完成实验,采用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来完成该实验的。

    这道题就是考验学生整体把握,概括要点的能力。题中第一句很有误导性,很多学生看到第一句话就觉得实验目的是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固体铜,忽略后面的内容真正的实验目的,而导致失分。如果具有科学阅读能力的学生就不会因局部而失整体,这道题的“本质”是用稀硫酸、氧化铜、锌粒三种物质制取固体铜,并没有强调用氢来制取。只要把握这个关键,解题就没有问题了。这道题只要用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得到硫酸铜,然后再用锌粒置换硫酸铜而制的铜,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得到了提高: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后,形成对文本的广泛全面的理解,能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

    (3)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经纬分明,突出重点——巧读非连续文本

    科学文本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的载体,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一般的叙述文本外,还有大量的符号、图表、装置图,课堂上激活这些“非连续文本”,可鲜活科学内容,优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追根求源,对号入座

    符号文本是叙述文本的符号化,其具有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往往一时难以读懂。为帮助学生对符号文本的理解,我就引导他们将简约的符号语言翻译成其他的科学文本,通过转化再来探究问题的本质。

    案例 3-2-1

    如图所示,关于水的三态变化模型和水分子电解模型的对比分析错误的是( )

    A.前者水分子本身没变但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后者水分子本身变了但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B.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

    C.前者水分子本身没变但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后者水分子本身也没变但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D.前者表明分子间有间隙且间隙大小可以发生变化,后者表明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笔者认为这道题就应该从对符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进行分析,渗透科学阅读指导,这道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学生只要在了解化学变化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把抽象的符号文本转变成为理论的字符文本,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则学生会只停留在解题技巧上,对科学的真正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审题能力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简练、方便的科学符号给书写、运算、推理提供了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方便,贯穿于科学全部,所以,要读懂符号,理解符号。

    2.涂涂画画,解剖图形

    图形文本与叙述文本、符号文本等丰富了科学文本内容。直观、便于观察、富有想象是图形文本的特点,是视觉语言,所以,破译图形文本也是很有必要的。“破译”图形文本,可根据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抓住图表的基本“物件”

    案例 3-2-2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观察是否复燃。

    (1)请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

    (2)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保留1位小数)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从题中大部分同学不难判断出利用数据如第一组数据中学生利用120/317得到瓶内空气里氧气体积的百分比,但是所得数据远小于50.9%,这时很多学生就犯难,无从下手了。这是就是要考学生的图表的阅读能力了,其实在空气中也含有氧气20%,瓶內空气体积中所含的氧气的体积也要算上,那么这道题的难点就突破了,第三小题就是考到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具备科学阅读能力的学生这道题对他们来说就没有难度了。

    ②“着色”重点观察部分

    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能力,可通过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计算,找出这些数据的有用信息。对一些复杂的图形,可以抓住重点要研究的部分,用特殊符号突出这部分图表中的数据,排除其他数据对视觉的干扰作用,干扰作用越小目标就越集中。

    ③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科学教学中,很多问题涉及到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例如涉及到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的计算问题,为帮助学生能更好理解整个变化状态,笔者就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从最初的“眼观”到“脑观”,最后到自己动手画。

    案例3-2-3

    例如:对化学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这个知识点,教师讲起来感觉很容易,可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我们通过图形来形象地表示,那么这个学习难点很容易就被化解了。请看:

    情境中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用了四个形象的图像来描述。“文字描述”有助于以一种有意义和有用的方式表达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而“图像”则将对应的元素转换成与其对应的模型的形式,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四种语言从不同角度探索同一个概念,它们在解答这文本与理数思维相结合,使解题更具优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不同的刻画方式。通过批判、反思,甄别文本的同时,学生获得了如何学习的经验,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阅读方式具有了广阔性和灵敏性。

    3.纵横交错,破译表格

    图表抛弃了文字表述中的“主、谓、宾”结构关系,体现精练、简洁的特点。在教学中,总览图表后读表的关键是分栏阅读,弄清纵、横表示的量是什么或各栏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它们的交叉点代表什么,整合起来又是什么。

    案例3-2-4

    1.4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

    2.4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

    3. A、B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

    4.D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句式阅读一样,读表也可从整体和部分进行阅读。图表中的“纵轴、横轴”就是基本组成部分,从这些部分中排除干扰的数据,重点阅读通过对比,归纳提炼出所需的数据。通过对比发现人体与海水中的元素含量是不相同,通过归纳其中人体和海水中氧元素含量最多。整个阅读经历了:整体把握 → 局部破译 → 化分为合,思维经历了反思、批判,最后得以解决。

    (三)主杆引领,整体推进——巧读综合文本

    科学“阅读理解”,不仅有叙述文本,也可能图形、图表等各类文本同时出现,综合性比较强。在阅读这类综合文本时,更要注意“主干”为线,分、整结合。

    案例3-3-1

    镁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轻型环保材料,我国含有非常丰富的镁资源。

    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如下:海水中MgCl2→Mg(OH)2→MgCl2·6H2O→MgCl2→Mg

    (注意:①熟石灰也可以用NaOH溶液代替,②脱水就是指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③MgCl2通电会生成镁和氯气)

    (1)此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了四个化学反应,其中没有出现过的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2)苦卤是海水提取食盐后的残液,利用苦卤可以制得金属镁等化工原料。右图是某盐场苦卤中部分成分含量柱形图。试计算,若使l00g该苦卤中的MgCl2和MgSO4完全转化为Mg(OH)2沉淀,需要20%NaOH溶液多少克?

    这道题就是典型的文本和图像相结合。首先是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学生只要了解流程并结合所学的四大基本化学方程,就轻松解决第一小题。而后再结合所给的柱状图,提取所需的信息,解题。这样可帮助学生形成图形意识,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解决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

    四、科学阅读指导的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文本,准确表述科学文本,合理的运用科学文本,科学的创造科学文本,还必须注意从阅读的技巧,阅读的渠道,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自主性出发获得对科学文本的认知。

    (一)学科借鉴是渠道

    科学阅读是一项含有多种技巧的思维过程,在阅读时可借鉴其他学科的阅读方法。如通读文本,找出重要词语,在下面划线,再进行推敲,是语文学科常用的阅读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是做英语阅读理解题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在科学阅读时采纳,先明确要研究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进行猜测、推断、归纳、验证,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通过逻辑去推断文字背后科学的深意,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根据不同的科学文本,可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设问、比较、分类等都是科学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方式灵活是途径

    科学文本阅读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它本身是一个开放和创新的过程。在着眼于文本的整体的同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到次、从总到分。阅读时,做到“口到” “心到” “眼到”和“手到”。不仅要学会直接阅读,也要学会用肢体语言进行间接阅读。不仅会对单个文本进行阅读,还要学会转化为另一种文本进行再读。激活各类科学文本,建立联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可以按需作出选择。

    案例4-2-1

    某课外小组查阅到:“过氧化钠(Na2O2)是种淡黄色粉末,它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于是他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实验:

    【实验l】用嘴通过玻璃管对着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吹气,发现棉花剧烈燃烧,燃烧后的灰烬溶于水,加入盐酸会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据此推断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按图甲所示完成装置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A中装人稀盐酸和大理石,则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 反应一段时间后(此时样品仍呈淡黄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E中收集到的气体,发现木条马上熄灭。于是他们对此展开争论:甲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过量,E中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乙认为是二氧化碳被干燥后根本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E中收集到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则观点是正确的,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此时可以采取的简便验证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在证实上述观点后,他们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乙。将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塞在漏斗管中,下方点燃一支短蜡烛(蜡烛火焰与棉花不接触),则棉花会燃烧起来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這道题较为灵活。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有甲乙两种猜想都正确,因而无从下手,要解决这道题目,证明谁的猜想正确,就要根据实验的现象和装置的结构来考究了。如果具有科学阅读能力的学生就会马上看到两处关键的地方,“此时样品仍呈淡黄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E中收集到的气体,发现木条马上熄灭”,其实这道题就马上迎刃而解了。要出现以上现象只有乙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思维提升是本质

    科学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新知的过程。学生在理解科学文本的时候,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进行信息处理,建构科学意义。在阅读认知中,学生会利用从文本中所得到的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文本转化为科学化的途径。阅读之际,就是新知识获取之时,更是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之时。

    (四)自主发展是目标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文本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他们阅读自主性的开发。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研究新知识和新解法产生的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科学能力培养的过程,看作是创新动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阅读是工具、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科学文本类型的不同决定了阅读方式的多元,以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对科学文本进行巧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能敏锐的捕捉信息、果断的筛选信息、准确的评估信息、自如的交流信息和独创的应用信息。科学学科因其自身的特点,“科学阅读”必有它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福泉:《合作学习述要》,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斯莱文著、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山东教育科研》,1994.1.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

    [4]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