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骨科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探讨 |
范文 | 鲍红柳
【摘 要】目的:研讨骨科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方法:择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骨科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病人为对象,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干预组、普通组,各100例;普通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针对预防下肢DVT实施护理干预,评比两组病人下肢DVT出现率。结果:干预组病人骨科术后下肢DVT出现率(3.00%)显著低于普通组(15.00%),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病人强化护理干预能大幅度降低其下肢DVT出现率,有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骨科;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VT)即指血液在深静脉腔中异常凝结,致使静脉血管堵塞,并诱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其属于骨科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部分发于下肢深静脉,出现该并发症后容易造成肢体功能丧失或残疾,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乃至死亡[1]。对DVT的临床护理以预防为主,在骨科术后护理工作中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下肢DVT的出现概率。此文择取本院骨科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病人为对象,旨在研讨骨科手术病人下肢DVT的预防护理方法及干预效果,详述内容见下: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 择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骨科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病人为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参照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予以确诊,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具有临床手术适应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意识不清等病例;疾病情况:82例髋部骨折,45例股骨干骨折,40例膝关节骨折,33例胫腓骨骨折;包括114例男性,86例女性,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64.7±9.25)岁;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干预组、普通组,各组100例,两组基线资料经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普通组开展常规护理,日常护理以执行医嘱为主,主要涉及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功能训练指导等。 干预组在普通组方法的前提下针对预防下肢DVT实施护理干预,内容为:(1)风险评估。在病人入院后,護理人员及时掌握其各项基础信息:病人年龄、凝血功能、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对术后可能出现下肢DVT的高危病人予以重点关注,并单独整理其临床资料,注意标注护理中需要特别观测的项目,加强防护管理。(2)病情观察。骨科术后48小时内,每2-4小时观察1次病人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检查患肢的色泽、皮温、有无肿胀、疼痛等症状,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测量其患肢周径,并与健侧下肢进行对比,做好数据记录,若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师作出对症处理。(3)药物防护。骨科术后,病人体内有抗凝作用物质(如抗凝血酶)的含量减少,而手术带来一定的血管创伤,对内膜表面覆盖肝素形成影响,此时无法阻止血小板产生的粘附作用,因此,护士在病人手术后8小时内注射适量低分子肝素,之后视病人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发挥良好的抗凝作用。(4)使用足底静脉泵。病人送至病房待麻醉清醒后,使用足底静脉泵予以治疗干预,先用充气带包裹病人的足部,然后调节脉冲压力参数为130mmHg,时间为30分钟,每天2次,持续治疗7天,期间注意检查病人足弓对脉冲的感受、脚套适配度、松紧度等。(5)使用梯度压力袜。按病人情况选用合适压力、型号、长度的压力袜,同时密切关注其患肢的肤色、皮温、有无肿胀症状等,定时检查压力袜的穿戴位置、松紧度是否合适,并及时调整不合适、不正确的情况,防止皮肤由于过度受压而出现损伤,每天记录病人使用压力袜的时间、型号及相关信息。(6)保护下肢静脉。骨科术后病人需长时间卧床输液,护士应注意输液时不可选择相同静脉、同一部位进行穿刺;使用留置针者在输入有刺激性的药液时必须格外注意,谨防药液渗透至血管外;并且,不要选择下肢作为穿刺部位,若特殊情况下需要对下肢穿刺输液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护理。(7)早期功能训练。结合不同病人的病情及个体差异,鼓励并指导其术后及早开展被动训练与循序渐进的主动训练;术后早期训练的部位以下肢、关节为主,一般进行屈伸、收缩运动,同时搭配肌肉按摩,主要针对小腿肌肉,之后按照病人情况适当开展主动收缩活动,让局部血液循环显著增强,以减少下肢DVT的出现风险。 1.3 评价指标 正确统计两组病人骨科术后下肢DVT的出现情况;对下肢发生显著肿胀、皮色、皮温改变等现象的病人施予超声影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DVT。 1.4 数据处理 用SPSS25.0软件对此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计学处理,计数数据以(n/%)来表示,而计数数据间比较时通过X2检测,若比较差异显著即表示为P<0.05。 2 结果 干预组病人骨科术后下肢DVT出现率(3.00%)显著低于普通组(15.00%),P<0.05。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下肢DVT是骨科手术后病人高发的一种并发症,其生理、病理学特征基本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受损及静脉中血流滞缓等;外科手术和术后制动、长时间卧床均是诱发下肢DVT生成的影响因素,病情严重时可致病人患肢坏死及肺栓塞,对其生命健康与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2]。临床针对下肢DVT的处理遵循“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基本原则,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强化护理干预,引导病人采用多种方法减少对静脉壁形成损伤,有效纠正血液高凝状况,促进静脉回流,以降低下肢DVT的出现几率[3]。该研究结果为:干预组病人骨科术后下肢DVT出现率(3.00%)显著低于普通组(15.00%),P<0.05;表明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病人骨科术后下肢DVT的出现概率。 综上,对骨科手术病人强化护理干预能大幅度降低其下肢DVT出现率,有助于改善预后,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赵萍,徐瑞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0):225-227. 赵艳萍,高换雄.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优质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2):70-72. 朱丽平,熊茂强,丁艳聪.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1):1364-13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