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提问的技巧 |
范文 | 李蓉 【摘 要】 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趣味性入手,提的问题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以趣味性为主,课堂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激发兴趣的关键——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激发兴趣,提的问题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问题要有挑战性,问题应指向方法,要既能起指径导向作用,又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 课堂提问的技巧情趣和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融合,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突出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要求教师会问,会选择适当的时机提问,会选择恰当的方式去问。在重点、难点、关键这些关节点上设问、衔接处提问;在纵向、横向、侧向等联系处设问;进行对比设问。数学课堂怎样才能较好地体现课堂设问?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从趣味性入手,提的问题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情趣和吸引力。如:让学生想象一张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会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二、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例如:我在讲解《体积的换算》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识,这时一位女生马某问:为什么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紧接着我没有马上告诉她准确答案,而是让同伴回答她的问题,我实时点播。这样这节课学生学的有兴趣,对难点的理解很轻松。 三、以趣味性为导向,课堂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开放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越强的学生,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还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浓浓的探究兴趣。譬如,想一想,1亿有多大?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大胆猜测1亿这个数;紧接着又提出:①“1亿”张数学作业本纸,摞起来有多高?②能否直接量出有多高?怎么办呢?有的小组托腮苦想,大胆猜测(估计);有的小组讨论,去想、去量1亿张数学作业本纸中很小一摞(就是将1亿张数学作业本纸分成许许多多等同的小叠,即可量1000张、10000张报纸的厚度,从而推算出1亿张数学作业本纸摞起来的高度)。哇!真是不得了哦!很多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五、激发兴趣的关键——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探究竟的冲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然后引出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此时,学生思维正佳,学习的效果也会最好。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请学生任意说数,然后我马上就做出判断,再请学生用竖式验证。学生就感到了惊奇:为什么老师能做到呢?此时,我说:“为什么我能这么快判断呢?这里有个小窍门,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也一样能做到!”这样有目的地创设有悬念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六、提问的多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看着立体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以达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辅导老师:湖南邵阳武冈邓元泰中心小学 夏旭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