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因激情 本色而美丽 |
范文 | 赵絨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95-02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以“发展与创新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为主题交流研讨会活动。在亲眼目睹了大江南北学者的非凡风采,观摩了名师的精彩做课,领略了专家充满睿智的课堂点评及理论讲座后,感受颇深、收获斐然。 这些语文界的“顶尖高手”,怀着对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激情演绎本色语文,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诠释和演绎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个性的、本色的、精彩的语文课堂案例,让听课的老师和参与上课的学生在充实、舒展、澎湃的课堂气氛中享受语文学习的美丽与精彩。聆听他们的课,可谓“谈笑间激情飞扬,欣欣然春风化雨。”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乃至思想上的强烈撞击,他们的课无不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语言的光辉,学生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名家不愧是名家。这几位来自祖国各地骨干教师真是各有各的绝活,邓睿老师虽已到中年,却是典型的“情感派”大师,她带着充满了激情的语言、激情的眼神、激情的肢体、激情的心灵来到课堂上。真情的演讲,忘我的教态,揪心的朗读,真诚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深情的音乐……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的这堂课既传达了母语的美感,又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我们感觉到了未泯的童心金子般的闪亮,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许丽老师以自身挥洒自如、灵活机智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进行学习,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袁正芳老师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融于课堂内,功底深厚,令人敬佩。许晓琪老师的习作课,站在文字、文学、文化的高度展开教学,突出高、中阶段对学生自学能力、思维探索能力及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都被激活了,到了下课还依依不舍…… 我的心得: 一、注重学生朗读训练 袁正芳老师这样说到:没有读的阅读课不叫阅读课,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理解、感悟、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几位教师在上课时,依照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作文示范课除外),他们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而并未因与学生第一次接触而草草了事,却时时处处表现出耐心地等待,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好。陈静老师在教学《孔子游春》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很平淡、没有感情,陈老师启发并鼓励他先后连续读了三遍,最后这个学生终于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出这段课文。 他们的课除了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还特别注重学生朗读个性的培养。大声读,默读,小组读,下座位找朋友读都可以,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宽松、愉悦、无压力。袁老师在检查朗读时鼓励学生抢着读,她说:“我请最先站起来的小朋友读……”从而让学生感到竞争的愉悦。而在抢读的同时,袁老师也十分关心那几个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让他们接着读,她说:“这几位同学心里非常想读,只是动作慢了些,我们大家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也读读,行吗?”这样,既给那些学生创造了机会,又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还融洽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当学生表现出色时,他通过和学生握手、击掌等方式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解除了紧张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受美,从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体悟。他们的课堂都很“活”,但并不是随意的热热闹闹,而是表现在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他们的示范课在关注學生学习态度、兴趣、方法、过程、习惯、创造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我们展示了开放而有序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了他们所提倡的“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境。 二、注重双基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 邓睿老师授课,一直把双基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他非常注重生字教学,老师专门花时间让学生读字、组词,并引导学生联系熟字记住生字,比较形近字的区别。教法简单实用,教风清新质朴。对于练习中的词语,老师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答、比较、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悟、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学好课文扫清障碍。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如让学生换用三种“说”的形式反复练习。还特别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训练。整堂课教师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用龚浩康教授的话说就是:回归本色,简简单单上语文,返朴归真,本本分分教语文。 三、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作文难写,作文难教”,这是长此以往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写好作文,老师们上下求索,倍尝艰辛。聆听了许晓琪老师执教的《对话想象作文》一课,简单的目标,简洁的设计,简便的教法,简易的媒介,犹如闷日里吹来的一袭清风,让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原来,作文教学还可如此简单! 1.预设一个“跳一跳就拿到”的学习目标。 片断一: 师:生活中,对话是我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其实,好多对话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人物说的话还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认识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学好、写好对话。 “作文难,难作文,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就感到头痛,思维就处于模糊甚至混沌状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处于对作文的一种畏惧心理,认为作文是一项很难的心智活动。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其实作文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我手写我口,文章只是事实的陈述,思想的流露,感情自然抒发。”这朴实的话语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不但给本节作文课预设了一个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学习目标,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绿色心理空间。 2.提供一根“我能学更能用”的学习拐棍。 片断二: 师:出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对话描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写什么最多?再看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生:对话最多:作者在写对话时还写了动作、表情(师:这叫提示语) 师: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好人物对话很有帮助。作者在写对话时用了不同的提示语,它们的位置也有前有后,有时当读者清楚话是谁说的,还省略了提示语。 师:还发现什么特点? 师:(悄悄地)其实写对话还有一个好处——能使文章显得很长,“字不够,对话凑”,写文章时没内容写时,就多写写对话,文章就长了,老师就不会批评了。这个诀窍老师只对我们班同学说,可不能外传。 (生):大笑 师:写对话时,标点符号也很重要。标点究竟怎么点? 生:略(……) 师:那么短的时间同学们就掌握了对话一般的要领:第一,分自然段;二是写好提示语,要有变化,有变化才有艺术,才不死板;还要注意点好标点。同学们收获大吗?生:大! 赏析下水文。师:下水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对于其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遗憾的是,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 在同学们习作之前,许老师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对话描写作为下水文让同学们诵读,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感悟出写好人物对话的几个要领:分自然段,写好不同的提示语,注意点好标点。其间,教师并没有进行繁琐的写作技巧分析,更没有空洞的说教,然这看似简单却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却给了学生一把写好人物对话的金钥匙。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拐棍,有效地降低了写好人物对话的难度。 3.设计一个“来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写作题材。 情景:看哑剧想象 师:哑剧只见其人,不闻其声,老师请班内一位同学合作表演一段哑剧,请同学仔细观察,想象我们会说些什么? 师:看清楚了吗?这其实是一位老师给同学批改作业的情景,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会说哪些话呢?用十五分钟时间把它写下来。有信心写好吗?…… 中小學生是最富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充满着各种幻想。想象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思维活动。作文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的作文,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为此,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在命题上,更是极尽心思。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丰富的想象必须建立在生活和现实的基础上,决不是胡编乱造,否则学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表,就是写出来也是空话连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根据听到的或看到的,展开丰富的联想,唤起以往的生活经历,写时自然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老师简简单单教作文,却扎扎实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透视这“简单”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领略到的是老师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是他们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大道至简”的教学艺术。 他们的课是那么的实在:真实、朴实、扎实。在这充满了文化功底的课堂中,老师们博学睿智,幽默深情,独到的文化韵味,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文化的积淀。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 这次学习让我收获满满。活动犹如及时雨,滋润着一线教师的心田,更像风向标,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点燃了“心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