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单国平 【摘 要】在小学阶段,不但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应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指导,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阅读能力需要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在教学中设计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220-01 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置疑,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词句入手。语言的加工能力是在大量积累词汇基础上产生的。鼓励学生积累词汇是基础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引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让学生口头、说话、书面写话。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课堂阅读指导,老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掌握学生的基础,着眼全局,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难点教师要设计好坡度。让学生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播的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用的时间就多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联系,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任务、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索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现在学习环境巨变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根据阅读形式自觉阅读,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阅读要掌握技巧,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画、圈、点、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片段,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组织学生每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过程。那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把教师的引导读与学生的自主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使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愿意自己学习本领。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引导读与学生自主读合二为一,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实行师生的导读与自主读的相互结合的行为方式,老师的责任和作用并没有减轻和降低,教师的重要作用仍然存在。现代的教学方式不是让老师一味的读学生一味的听,而是应该教师起到引导同学们读,侧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主的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过去的方法,同学们读的过程老师就没有事情做了,只有学生自己读,有的时候学生读的没有意思便会犯困,而老师这个时候只会告诉同学们精神点,别的就什么也不会了,而教师导读法就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燃起对书本里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阅读,同学们会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课文会犯困,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老师我们怎么引导能让学生不犯困而从内心接受呢?我觉得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让同学们读一些有趣的小说或者是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让同学们抓住阅读的要点,明白原来阅读可以有这么多的好处,同学们阅读完之后老师要组织同学们进行复述,讲解故事的梗概,最好带有动作和表演,其次,老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愿意让你引导,否则学生会觉得老师自己都不会读怎么知道我们啊,这样的情况一出现同学们就会厌烦语文老师,更会厌烦语文课了,老师如果很幽默很博学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语文老师什么都知道,我们很愿意让她指导我们读课文。老师也应该掌握多种导读法,比如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读,或者提出选择性的答案让同学们讨论读;或者是老师先范读然后同学们再读,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先设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读。如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我通常会这样设计:第一课时,我出示课文题目后,让同学们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本课的题目是有着怎样的寓意或者是内涵?围绕这个题目写了哪些事?接着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步读课文,然后做初步的解答。然后再反复读文,把文章读通读顺,为下一课时深入理解课文作好准备。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完课文内容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课文中写了哪些主要事情?为什么只写几件很普通的事?然后举一些书中常见的问题?如果是描写人的主要反映了哪些人物?反映了主要人物怎样的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再次质疑正是针对文章的重点处进行了设问,然后围绕问题读文,討论,学生研讨后不难得出答案。 教师的导读对于学生学好语文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阅读提高上,还体现在对语文整体语感的把握上,所以导读会让学生有一个不一样的语文阅读课。 我还感觉到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更富趣味性。在平等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并积极创新学习方法。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特性,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一份感情发现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培养学生阅读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德智.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金色年华(下),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