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引给学生源头活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范文 | 刘卫雄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222-01 作文,写出来是有条理的文章,成文之前则是一团浑沌的思想。学生写作文就像是从脑海里分流出一条小溪,思想就是作文的源头;而思想的活水又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學习和生活。 为什么要引给学生源头活水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源头活水之于清渠,米之于巧妇之炊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写作文就是输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在这之前则必须有所储存和积累。我们常见到学生作文时提笔面题愁眉苦脸无从下手,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就是学生思想感情匮乏,头脑贫穷的表现。“穷”在哪里?就穷在对生活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上。大河里没有水,也就难怪小河里干了。 文章要有主题有思想。作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但作文里的字、词、句都不是一种单独的存在,它们都附着在一定的思想上面,为一定的思想所统帅,为表情达意服务。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文里的字、词、句的关系就像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文中存在一种不正确倾向,认为作文就是堆砌华丽的词藻,玩弄文字技巧。所以学生作文时往往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搜肠刮肚纹尽脑汁寻找所谓的好词妙句上。而忽视了要表达什么。词句优美固然是好,但离开了它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词句的好坏也就无从谈起。就像筑墙建房, 墙砌得再精巧,如果不按房屋设计的结构布局去建,那也只能是一堆废砖。 从写作过程看,写作文就是把“心”里想的转化为语言文字,而用文字表达思想性的过程终究还是一个理想的过程。而生活是孕育滋养思想情意的母体,学生要写的事、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意都是在学习生活中吸取酝酿而形成的。学生“心”里有了这些储备,输出时就不会犯“巧妇无米”之难了。所以教学生作文,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尽量使思想仓库丰富起来。 那么怎样引给学生源头活水呢?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 写作能力是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培养提高的,但仅靠几堂语文课来提高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包罗万象,作文也就无为涉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最好的写作教材,学生在课堂上间接获得的知识固然对培养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学校、家庭、社会所构成的这个大坏境时时刻刻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学生从这个大环境中所采集到的素材和信息远比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要多。水大方能行船,登高方能望远,没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就难以觅到绝妙的境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善于从社会、自然的枝枝叶叶上采花酿蜜。 二、积极创设语文大课堂 语文大课堂指的就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构成的提供语文信息的大环境。就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对这个大课堂的需求比语文课更迫切。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广阔的社会天地,去认识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充分地汲取,尽可能地采撷。学生头脑中的材料丰富了,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另外,教师也要善于把社会生活中的有益材料带进课堂,引导学生更多地认识社会、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创设语文大课堂的方式不拘一格。如开设阅读课,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围绕校广播站成立小记者报道组,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学生游览走访,开展社会调查,举行公益活动等。一笑生百媚,杯酒见文章;明月寄相思,春风送友情。奇妙的语文大课堂,能随时随地地启迪学生写出优美的篇章。 三、教会学生观察和整理 1.教会学生观察。 对这种现象也许我们习以为常:作文时,学生是“无米之妇”,但一到作文讲评时,老师根据题目联系一大堆事例后,学生往往拍手顿足“茅塞顿开”,老师说的他们也都似曾相识,但就是没有“放”到心里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观察是大脑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掌握起“观察”这一武器是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启发学生做好随意观察。 社会和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籍,学生就生活在这部书籍里,可以随时随地去“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着眼于日常生活和学习,注意了解认识发生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最适宜于教师使用的莫过于“平中见奇”法和“小中见大”法了。如牛顿从苹果落地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指导学生搞好选择观察。 有时为了尽快达到某种写作目的,需要让学生对特定的对象专门进行“知觉”。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会有选择的观察。譬如观察人,则要注意其身份特征仪态服饰,并能由外表神情探究其心理活动和性格气质;观察事则要纵横结合追根溯源,能辨析美丑,识别善恶,分清好坏;观察景则要注意时序更替,草木山泽,风花雪月;观察物则要注意舟车亭榭,飞禽走兽及其形状色泽。“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有准备的头脑”。我曾指导学生就“老师的眼神”进行观察,学生据此写成的作文质量普遍提高。可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应是写作训练的重要一环。此外,在以上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搞好反复观察、比较观察、全面观察、细节观察、瞬时观察、长期观察等。 2.做好整理和加工。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必须经大脑整理加工之后才能在写作时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勤写多记。重点是一个“勤“字,将观察所得随时记录,加以深化。可让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日知录”,“随感录”等,即使记“流水帐”也未尝不可。通过写练,不仅能记住材料,而且也能提练思想。积沙成丘,集腋成裘,日积月累,所获必丰。 (2)学会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一位教育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差别和异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观察的材料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比较的重点是材料的服务功能和思想属性。 (3)温故知新。材料多了,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有所遗忘,如果随记随忘,就会前功尽弃。而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常“温故”。这不仅能保持记忆,还能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发现旧材料的新价值,收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4)强化理想。大千世界,事物纷繁,观察所得极为有限。使观察“增值”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联想。通过联想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解决“井蛙之见”带来的弊端。再者联想能更好地活跃思维,拓宽思路。 (5)投入情感。只有保持一颗爱心、童心,才能所见者真,所感者新。走马观花和全神贯注都是在看,但效果迥然不同。投入感情,才能做到见真知深;投入感情,才能给客观材料注入生命;有了感情的滋润,客观事物才会成为生动的材料。 此外,为保证源头活水畅通无阻,还必须明确两个思想:即训练为主和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思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为了提高说写能力,初中生写作文就是写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怎么想就怎么写,放开手脚,不拿腔作势。这样做,学生不仅从心理上铺平了通向作文这块神秘地带的道路,而且能培养求实精神和创造性品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