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范文

    王贵敏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早期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积极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后观察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方法:从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将9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90例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抗血栓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B组患者(n=45)给予静脉应用溶栓药物(尿激酶或链激酶)治疗,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样本不同时间段(1小时、3小时、6小时和12小时内)血管再通率,以及应用两种治疗方法后的安全性对比。结果:急性心肌梗塞在1-6小时治疗时间内血管再通率高;溶栓治疗在同一时间段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比常规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更好。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在早期发作时,给予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后,使堵塞的血管快速通常,恢复血流供应,挽救患者生命,使病情得到迅速的缓解,相比常规溶栓治疗安全性更好,显著的降低了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2

    临床中对于发现的早期发作的心肌梗塞的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措施首先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病情危重,抢救的有效时间窗短,因此一旦接诊此患者应迅速实施最有效的治疗方式,避免发生不良后果。急性心肌梗塞是指由于一些原因使血管内皮损伤,在内皮表面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不畅,无法携带氧气运输到心肌组织,造成心肌细胞缺氧变性坏死,心脏的功能下降,在短时间内进展急剧。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运重新建立的时间一般为3-6小时,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药物使闭塞的血管重新通常,心肌细胞重新得到氧供,减少心肌细胞损伤的数量,恢复心脏功能,改善预后。因此静脉溶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篇文章选取了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样本,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选取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样本,90例患者均确诊为心肌梗塞,采用数字编号法将患者平均分为A组(常规西药治疗)与B组(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为45人。本次研究之前向患者和家属阐明目的,并获得支持同意,向伦理委员会申请并获得批准。两组患者资料为:A组患者男性23人,女性22人,年龄最小为39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范围(59.5士1.8)岁;B组患者男性28人,女性17人,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范围(56.3士2.1)岁。抽取的90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塞发作者、临床症状明显、发病时间不长等,患者在发病前未服用过溶栓药物。A、B两组心肌梗塞患者在体重、既往史、家族史、病程上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治疗方案

    A组患者常规抗血栓药物治疗。医生接管患者后,护理工作人员做好四测工作,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胸痛症状时,及时吸氧缓解病情,常规查十二导联心电图、生化检查等项目辅助诊断疾病。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2 B组治疗方案

    B组患者在常规一系列治疗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常规辅助检查。我国的静脉溶栓药物常用的为尿激酶和链激酶。B组患者給予尿激酶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剂量的药物,注意输注速度。及时复查患者凝血四项。

    1.3 诊断血管再通标准

    心电图上出现明显的ST段回降,达到50%的;(2)患者胸痛胸闷的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或者临床症状已经消失;(3)生化复查血清心肌酶谱的高峰值提前出现。这些都提示血管再通的可能性。或行冠脉造影手术确诊血管再通。

    1.4 观察记录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样本在1小时、3小时、6小时和12小时内堵塞的血管重新通畅的比例,以及病情恶化情况。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样本血管再通率对比。

    在1-6小时治疗时间内,A、B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增加幅度大,在6-12小时治疗内血管再通率增加不明显;溶栓治疗在同一时间段血管再通率均比常规药物治疗高(P≤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病情恶化情况。

    B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症状3例(6.6%),无病情严重恶化患者;A组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症状11例(24.4%),病情严重恶化患者3例(6.6%)。B组应用静脉溶栓的患者的安全性更好,病情严重恶化率低。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更高。

    3 讨论

    流行病学统计急性心肌梗塞每年发病率呈不同程度上升,农村地区较城市多见,且45岁以下的人群上升明显。心肌梗塞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居于首位,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心肌梗塞是由于血管被静脉形成的血栓堵塞,血液流通不畅,氧气运输中断,心肌细胞在缺氧的状态下,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影响心脏功能,超过1小时后,心肌变性坏死数量增加,就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危及生命。因而早期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在血栓形成牢固之前,治疗原则以疏通血管,提高心肌功能为目标。临床治疗包括抗血栓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搭桥术。当病人发病来院时间短,符合静脉溶栓的指征,一般首选溶栓治疗,早期恢复心肌功能,改善预后,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快速使病情平稳,降低了心力衰竭、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心脏破裂出血的发生。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及时就诊,提早静脉溶栓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及时给予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能够及时的恢复堵塞的血管,有效的挽救患者生命,使预后更加良好,在临床中的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徐朵.静脉溶栓治疗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31):22-24.

    邓立华.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90例临床疗效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8):71.

    刘德芬.分析急性心肌梗塞运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7):45+47.

    陈鸿远,陈波.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探讨[J].系统医学,2017,2(03):27-29+5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2: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