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少年儿童的过度保护问题 |
范文 | 苟斌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73-02 作家林清玄在《如果麦子没有考验》中记叙一件寓言故事:农夫向上帝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企盼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上帝实现了他的愿望。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但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需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林先生的这篇寓言使我想起了现在我们对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 你看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至小学家长们几乎呵护着孩子们衣不沾土:不让孩子们摸爬滚打,夏天不让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不让孩子野外玩,不让孩子雪地里或冒雨走,不让孩子……孩子在学校稍有创伤,就找老师和学校的麻煩,孩子不慎在校园里摔倒致轻伤,动辄申诉巨额赔款或者闹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担心安全风险,把一些单双杠、吊环等体育器材平日用铁链锁住。体育课老师更是不敢安排较高强度对抗性的训练,体育老师甚至巴不得天下雨,好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写作业,这样百分之百没有安全风险。孩子们向往的春游、秋游等远足活动都不敢奢望了,原因是老师们怕发生安全风险——出了安全问题家长会闹事啊! 现在家长们抱怨孩子们处心积虑偷时间沉湎于手机中,诚然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对求知欲、好奇心旺盛的未成年人,有着魔力一般的吸引力。可是长期在室内“囚禁”惯了的未成年人,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还有多少兴趣和能力在这方寸之外获得成就感? 时下的中国娃,已经不再缺乏身体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可是在温室里浇灌生长的“苗苗”们,他们的运动活力能有几许?肢体长期禁锢不会影响到大脑的创造活力吗?如此的运动土壤里,怎能诞生国际一流的足球和篮球运动员? 大约近三十年来,是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腾飞的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劳动主力军是六零后和七零后,他们的少年儿童时期常常是饿着肚子的。他们一放下书包,就出门劳动,逮野兔、上树掏鸟蛋、悬崖上探古洞、夏天泡河里嬉戏、玩战争游戏…长期放野状态长大的孩子,是他们推动了祖国三十余年高速前进的车轮。 我们看看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人家是怎么教养孩子的。以下是收集各种资讯摘取的,虽不全面,亦可管中窥豹: 一、日本人的育儿经 1.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点。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不怕冷,多运动”的思想。无论冬夏体育课,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恤和短裤。有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锻练洗冷水浴,以此来锻炼孩子的体质和意志。 2.重视教育孩子吃苦耐劳日本人注重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和挫折。日本幼儿园都有“远足”锻炼课,即保育员带孩子不坐车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园游玩。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年都举办“田园学校”、“海岛学校”、“森林学校”,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的同时,经风雨见世面。 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做家务,整理房间,做饭,买东西。上学,家长从不接送。外出时也是自己背着包。念大学,学费家长出,生活费得自己打工赚取。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3.重视培养孩子国家观念日本家长和教师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国家资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才能使国家得以富强,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个人都要以国家为重,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样,日本孩子从小就在心中对国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冬季穿短裤进行耐寒训练,用“持久走大会”见证成长日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便要接受冬季耐寒训练。从进入冬季开始,他们便要开始残酷的耐寒训练,利用课余时间,换上短袖的“跑步服”,操场上运动。寒假一过,“持久走大会”便开始了。跑完全程的孩子,会得到一张证书,日本妈妈对此格外珍视,她们用此记录孩子的成长。与中国妈妈相比,日本的妈妈不会给孩子穿太厚的衣服,她们认为,寒冷的天气会培养出孩子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2)大胆的户外活动,锻炼毅力和胆识。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幼儿活动更.大胆。在这里,没有家长在乎孩子的小伤小碰,那是一种锻炼;老师也不用因为活动有危险而不让孩子尝试,相反,他们鼓励孩子去大胆的尝试。用美咲妈妈的话说:“让她去尝试吧,受伤了她才知道疼是怎样的体验”。在中国,你绝对看不到,也根本不会相信,在严寒的冬天里,家长或学校会让孩子光着上身,穿着短裤,在操场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这样的幼儿园,每天都以这种方式让孩子锻炼身体。 二、俄罗斯地广人稀,孩子有很多时间亲近自然,而父母也经常带孩子进行野炊、爬山等户外活动,这样便为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打下了基础。甚至于在一些地区,孩子从8岁起就要接受军事训练,急救、搏斗、野外生存和射击,都是必须学习的课程,也难怪俄罗斯人会被誉为“战斗民族”了。反观许多中国娃,8岁大概正是被父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宠爱的时候,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般,一点小伤小病都会被当作家庭大事处理。至于军事训练,虽然我们也有,但那也要等到高中或是大学了。 三、德国人“再富也要穷孩子”到一个贫穷的国家或地区过上一段艰苦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这是当今每个德国城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修课。在德国,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万里迢迢来到南美洲和非洲,在这项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这项活动的目的既不是出国旅游,也不是勤工俭学,而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国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比照国外教育文化发达国家,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确实应该改变。 笔者建议事实以下措施: 一、成立家庭教育协会(至少是县域规模的),这个协会应该是以部分专门的教研员、各级班主任、家长代表(非教师)为骨干,组织研讨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课例等。编著针对家长的教材。 二、以家庭教育协会为依托,让家长会不再是班主任随意的发挥为主,不再仅仅局限于就事说事,不再是喋喋不休的向家长们念叨“一个大学生会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而是变成有宗旨有计划,内容方法别开生面的家长课堂。 三、对抗性的体育课及学校组织的远足等活动,国家应立法细化界定责任范畴,保护学校和老师的正当权益,不能受点轻伤就让家长把学校闹翻,让体育老师放下包袱。 四、媒体针对学校的报道要核实事实,弄清真相,不可听到风就是雨,观点要客观公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