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论》课程中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 |
范文 | 唐蕾 刘传清 刘伟伟
【摘 要】通过深入分析信息论课程教学特点,以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为例,设计适合的课程实验,以正确理解线性分组码码长、码率对纠错性能的影响,加深对香农信道编码定理的理解,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技术。 【关键词】信息论;实践教学;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33-01 一、课程概述 信息论[1]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压缩、差错控制等领域的重要技术。对于信息、通信、电子工程类本科学生来说,信息论是他们今后从事相关工程应用开发或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从信道容量的推导、率失真的计算,以及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设计与实现,基本上都是公式之间的推导和衍化。因此,和其它文史类课程相比较,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比较枯燥、困难。如何加强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应用与研究的实例设计合适的实践环节,值得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学科前沿的科研工作对教学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实例,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香农的信道编码定理是信息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该定理的内涵为:只要传输率R小于信道容量C,总存在一种信道码,能够以所要求的任意小的差错概率实现可靠的通信。根据该定理,好码的设计需满足以下两点:码长足够长;码字的构造是随机的。 本文通过信道编码的构造与实现两个问题,结合目前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低密度奇偶校驗(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2]构造及其性能研究,说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自从Shannon提出信道编码定理[1]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寻找具有较低编译码复杂度且性能接近Shannon极限的可实现信道编码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大重要的成果即:Turbo码[3]和LDPC码。LDPC码是一种线性分组码,它的校验矩阵中的大部分元素为零,并且其在AWGN信道下的性能接近Shannon极限。与Turbo码相比,LDPC码具有描述简单、译码复杂度低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好码。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研究正规LDPC码在AWGN信道中的性能,加深学生对线性分组码中两个问题的理解:(1)码长对纠错性能的影响;(2)码率对纠错性能的影响。 LDPC码可由其校验矩阵H唯一定义。构造一个维数为m×n的满秩矩阵H,采用高斯消元法[2]将其变换成以下形式 根据线性分组码校验矩阵和生成矩阵之间的转换关系,由上式可得到系统形式的生成矩阵G'=[Ik×k Pk×(n-k)]。LDPC码将信息序列u=[u1,u2,…,uk],通过c=uG'这个函数映射成码字c。 LDPC码校验矩阵H中每一行“1”的个数和每一列“1”的个数分成称为行重和列重。当H的行重和列重是常数时,对应的LDPC码称为正规LDPC码,本文中,我们用C(N,M,dc,dv)来表示正规LDPC码,其中N为码长,M(M 例1:一个LDPC码的校验矩阵如下: 下面通过Matlab仿真,以随机构造的正规LDPC码为例,研究在BPSK调制、AWGN信道下码长、码率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图1是三种不同长度的LDPC码在迭代20次时的误码率性能比较。由图可以看出,长码的性能优于短码,这种性能的优势随着性噪比的增大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在码长较长时,LDPC码的校验矩阵的稀疏特性更为明显,有利于对抗连续的突发错误。通过这三个曲线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编码的随机性越强,该码字的纠错性能就越好,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香农编码定理的内涵。 图2对不同码率的正规LDPC码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仿真采用了1/4、2/5和1/2三种不同码率相同码长的LDPC码,BP译码迭代次数为20次。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信噪比、相同迭代次的条件下,同码长的LDPC码中码率越小的码BER性能越好。这是因为码率反映了码字的受保护程度,码率越小,校验位在码字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对信息位的保护程度也就越强。通过这三个曲线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冗余位越多,系统的可靠性越强,但同时系统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在实际应用中,编码器的设计应将有效性和可靠性统一考虑,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四、总结 通过对信息论课程特点的分析,以正规LDPC码性能研究为例,给出了一种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曹雪虹,张宗橙.信息论与编码[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Duyck D., Boutros J.J. and Moeneclaey M. Low-density graph codes for codedcooperation on slow fading relay channels[J]. IEEE Trans. on Infor. Theory, 2011, 57(7): 4202-4218. [3]Ishibashi K., Ishii K. and Ochiai H. Dynamic coded cooperation using multiple Turbo codes in wireless relay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1, 5(1): 197-2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