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四巧”构建:农村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范文

    陈友贤

    【摘 要】信息化的今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是二元对等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文章结合农村职高学生的专业及思维特点,基于情境的层次性、专业性、故事性和生活性,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在课堂实践中证明:巧用导入情境,变“厌学”为“想学”;巧借演示情境,变“难学”为“易学”;巧设问题情境,变“独学”为“互学”;巧引生活情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可见,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让数学课堂有效,也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变认识过程为再创造过程。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53-02

    现代教学已不是单纯的“白+黑”(粉笔+黑板)模式,进入信息化的今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是二元对等关系,学生早已不满足于接受老师所教授的书本知识,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屏幕文化进行智慧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职业观念及学习期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生未来专业也将会是无边界的。

    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升入职校前,因种种原因造成了学习基础差,经过三年初中的“磨砺”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到职校后,由于教学内容变的抽象,课堂信息量变大,而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使得知识的掌握越来越难;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与同学交流,尽管在学习上花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率很低;还有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认为考上本科院校的希望不大,学习没有了动力,缺乏求知、上进的愿望,学习变得越来越被动。针对学生的厌学、难学、独学、被动学的实际情况,如何使课堂变得更有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情景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实效课堂呢?我以为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景,找准教学切入点,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过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而情景式教学就是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集“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它是通过多媒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以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班级上《等差数列》一课为例,来探讨“四巧”构建创设有效情境在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导入情境,变“厌学”为“想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资源给了我们很多的选择空间,无论是精美的图画、美妙的音乐,还是精彩的影视片段都可以选择利用。一个构思新颖的课堂导入,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能让一些“厌学”的学生有“想学”的念头。

    常用的情境导入方法有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喻法导入法、复习旧课导入法等。在设计新课导入时,结合学生专业,充分挖掘杭州本土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和思维细腻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职业体验。尽管有部分学生厌学数学,但依然会关心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知识介绍。

    西湖作为旅游城市杭州的名片,它有哪些著名景点值得推荐给游客呢?在讲授高一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时,教师播放西湖音乐喷泉视频和学生们一起欣赏,这样的情境导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紧接着截取视频中的图片(图1),引导学生观察喷泉水柱的排列情况,并引导学生根据创设好的等差数列的模型,计算每段喷出水柱的高度。由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们的思绪很快就收回到课堂当中,并很快融入了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二、巧借演示情境,变“难学”为“易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屏幕文化等智慧教学手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将授课内容巧妙再现,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利用“微课”(图2)可以让“抽象”难懂的概念,通过动画演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学生通过微信扫码参与课堂在线练习,测试软件能及时呈现学生的答题记录、正确率等,对于回答错误的问题及时再现正确答案及解题过程(图3)。通过信息技术的现场反馈,老师能更直观的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巧构再现情境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更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同時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率。

    三、巧设问题情境,变“独学”为“互学”

    问题情境创设是以问题为核心,根据具体的教情与学情提出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动脑思维,以便顺利地解决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创设这样的情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事实证明,一个巧妙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征服知识的信心,进而转化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行动。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合作的成效。

    通常可以用小品、游戏、故事、做实验、设悬念、造矛盾、做类比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中,以学生在教室的位置为情境,根据课前按座位分发的含有数字的小纸片(图4),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場景。通过“猜猜我是谁”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并找出所缺少的数字在谁那儿,以此加深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再通过“找朋友”环节(除四个角上数字外,以其中任一数字为对称中心,老师随机报出一个数字,拥有与之对称数字的学生起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等差中项概念的理解,还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时刻做好“被朋友”的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直观的感受活动现场,触“境”生情,加深对等差数列知识的理解,进而主动探究新知识,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四、巧引生活情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老师要善于利用时事热点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巧引生活情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通常可以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如生活开销、商品买卖、热点影视、景区游玩、交通出行等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受热播电视剧《十里桃花》的影响,小丽决定在自家的山区打造一片“十里桃林”,根据山形的特点,打算从山腰到山底按“10棵,12棵,14棵,16棵,……”的规律种植,一共种植25行,请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需要准备多少棵桃树苗?以下是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景。

    《十里桃花》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同学们都想帮助小丽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部分学业水平偏低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分享其它同学的学习成果;众人拾柴火焰高,利用团队的智慧,使问题解决的方式呈现了多样化、问题思考深刻化。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结合不同学生的思维程度,设计适度的数学问题,不仅可唤起学生对探知的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对问题又有创新思考,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巧”构建紧密联系,呈藕状结构模型。通过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重点,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创设生活情境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和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形成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的过程。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也使得老师教学任务及目标的更易达成,为老师的公开课及优质课比赛增添亮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很多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情况的不同,恰当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法,只有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J-莱夫.《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3]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04.

    [4]胡庆芳.《有效情境创设的40项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