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数学素养针对学生计算障碍成因的习题设计研究 |
范文 | 姜伟 【摘 要】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来注重学生练习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培养,培养数学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有限的练习活动时间发挥最大效能,提高教和学的实际效益。 【关键词】计算障碍;成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32-02 核心素养这一词是近些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点,也是教育工作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小学数学在学习阶段中虽然很简单,但是在这一阶段更加重视数学素养的形成,在小学数学的练习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 一、造成计算障碍的原因 1.感知上的原因。 小学生的感知特点之一是粗略而不精确,有时很容易产生错觉。学生进行运算,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数、符号或数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精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模糊,感知的错觉使得到的信息失真,从而出现错误。 2.注意上的原因。 在计算中,由于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或注意的稳定性差,造成的错误较为普遍。在看题,读题,算题后,由于要把题目得数或符号抄写到作业本或试卷上,这时又会出现视觉迁移导致的感知错误。即算题与知觉记忆中信息邻近或相似,便会自学倾向后者。如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又如,连续做了几道小数除以整数后,竟把除数是小数的也做成除数是整数,没有把除数是小数化成整数。还有明明在做减法,突然听到有同学说了声“加”后,于是错将减法做成加法;在竖式中已算出了答案,但在横式中忘记写了;有的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出结果,忘了抄在试卷上了。 3.记忆上的原因。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贮存的信息的容量是很小的,而孩子的短时记忆的能力又不强,同时又容易受过分强化信息的干扰。因此在计算中常常容易产生的错误。例如在计算乘法时,27.5×4就会在计算时,因两次乘的结果有零而干扰了被乘数末尾的零。结果就成了11,很显然,重复的零干扰了记忆对象,则记忆信息就发生遗漏。还有学生因记忆因素偏差,导致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 二、教学实践中的练习应对措施 1.设计成体系的练习题——充分调动积极性。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贯通,练习题本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的,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紧跟数材内容,将知识梳理成很好的发展脉络,这些练习题的设计还要结合学生之前所学知识,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样学生在练习题时既可以巩固现学知识,又可以回忆起之前学习的内容,避免出现学习了新的内容就会忘记旧的知识这种情况。 2.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让数学回归多样化。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目的性、思维层次和知识层次等多个方面,因为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是试题要考虑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數师练习题的相关设计力求多元化。应把数学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 3.设计新颖的探究性练习——创设自由创新的空间。 在练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動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练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练习印象深,效果以一顶十,非常理想。为了让喜欢此学生体会到做题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老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新颖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一些新鲜的内容。学生往往对于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题目时新要注重题目的新颖性,不断地创设数学习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4.设计层次性练习——体现个体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数学练习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设计综合化作业——体现学科融合。 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设计“大练习”。“大练习”允许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相对独立地完成一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创性的练习。这类练习涉及面广,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并感受数学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三、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方法教学 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也比较繁杂,简单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主要包括:增强计算教学目标设置的导向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导,增强目标的导向性应该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同时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展开教学测试,检验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课堂内容时,假设同学们去春游放风筝,每个风筝3.5元,而有五个同学要去玩,那么买风筝一共要花多少前?对于此问题,老师可以引导此类竖式计算与整数计算有什么区别?如何利用整数的竖式计算来解决?假如把3.5元看成35角,那么买5个风筝就需要175角,再根据10角等于1元进行金钱的换算,175角就是17.5元,这样就引导着同学们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问题。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总之,练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项值得考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凌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1,(12). [2]梁文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