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克难?寻法?共享快乐 |
范文 | 高冉 【摘 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儿不能凭空著手,都得有所凭藉。凭藉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精读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教学;培养习惯;研究心得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48-02 翻开80年前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大师所著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仅在《前言》部分,就有着关于阅读的跨越世纪的预言和亘古不变的方法。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下,无论哪个时代,都吸引着语文教师不断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时代的洗礼。“群文阅读”“多文本阅读”“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太多太多词汇,如春风化雨般再次滋润我们的心田。 更新观念,适应潮流,洞开思想,才能走向时代峰巅。让我们打开“多文本阅读”的画卷,看阅读教学浪潮的波澜翻滚,赏阅读课堂实践的朵朵花开。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之需 1.学生学习之需。 “课本所收的,选文之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学生在长久以来的语文课程学习中,着重训练的是“细磨细琢”的研读即“精读”。学生的阅读必须要经过训练,并且是多种训练才能适应各种阅读之需。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字材料,各种文化典籍,必须做好充足的阅读准备,积累更丰满的阅读策略,才能适应未来终生学习的需求。多文本的阅读之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一定会带来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研究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是学生学习之需。 2.学科教学之需。 “文选式教科书”显然是训练“精读”能力的素材,但仅以“单篇阅读”为主要形式的课本教学,并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所以只有从单篇走向多篇,扩充学生阅读的数量,把课本篇章的学习与“多文本”“整本书”阅读相结合,才能构成当今阅读训练的“主流之需”。 3.时代变革之需。 2011版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2017年启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与此同时,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语文学习对阅读要求的高标准、大容量,都预示着“多文本阅读”的必须,这是时代的召唤。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之难 河南省多文本阅读专项课题设立多年,为配合诸多实验市、实验区、实验校开展课题研究,由省教研室组织编写过一整套《语文经典读本》。这套阅读材料已有五年的编写历史,改版再版至少八次,但一线教师在使用或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仍抱有为难情绪。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多文本阅读推进之难。 首先,难在语文一线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上。语文学科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师工作量大,担任班主任的老师也比较多,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劳累,日复一日重复性的劳动会使人创新意识变得淡薄。加之,多文本的教学尝试没有成熟的教材可供使用,更没有教学的范例可供借鉴。平地起高楼的困难,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也是必须竭尽全力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难在教学重点的确立上。由于没有成熟的教材,想执教多文本阅读课的教师就先得自己组合文本。文化积淀出的优秀作品很多,尚不难找,但为了教学去选文和组材,难度就会加大。多篇文本合并在一起,因为什么合并,合并之后有什么异同点,等等。多文本教学之难就难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中,组织、选择出教学素材,这让教惯单文本阅读的教师显得无从下手。 再次,难在多文本教学设计本身的特点上。多文本阅读进行教学时,需要教师解读出多篇文本同中有异或异中之同的关联点,这要求教师本身需具有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不仅要找到这些关联,还要考虑教学进度的安排设计。只有贯穿到多个教学年级,多文本阅读才能见到效果,课题研究才有实验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把多文本阅读与教材单文本阅读教学搭建好联系,多文本阅读才会真正拥有生命力。 三、多文本閱读教学之路 “难”有“难”的价值,遇难思变,攻坚克难,这正是任何一种探究的意义。尽管多文本之难甚多,但只要教师能找到文本与文本勾连整合的内在联系,多文本教学开展的前景,仍是非常乐观的。多文本结合有很多形式和方法,比如,像人教版教材那样,以议题结集多篇文本,形成单元主题教学的形式,就是多文本组合方式的一种。常见的还有: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组合;同一时代、同一主题代表性作品组合;同一体裁,同一写作手法的多篇代表作品组合;一篇带多篇,以读代讲带练的课堂教学文本组合;课堂教学时间等分,将多文本均衡分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组合,等等。总之,串联起更多的文本阅读,就是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多文本阅读由这一核心出发,路就在前方!下面,我通过三个课例的实践,小结出几条可行的多文本之路。 四、课内多文本组合之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教材的传统篇目。2002版人教版教材中,该课位于八下第六单元第30课;2017版部编教材中,该课位于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作为耳熟能详的名篇,又是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以它为中心可以形成“一线串珠”的多文本古诗赏析教学素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具体表现为:写“风”用先声夺人、开篇即写的方式;写“雨”则是层层蓄势。这场“风雨”,是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的关键;更是把现实与理想勾连起来,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重要桥梁。 研读古诗作品中“风雨”这一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可以成为教授这个“单文本”的切入点,再从课内找出有相似点的其他古诗,就可以组成一组多文本教学素材。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过零丁洋》,两诗中都有“风”“雨”,其环境描写的作用又与《茅屋》一诗有所异同,从多文本组合的角度看,很有教学价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位于部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过零丁洋》位于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所处教材位置不同,恰证明此多文本课程可适用的年级很多。即使学生在教材学习中,尚未见到这几首诗,教师拿来补充教学也很方便。 三首诗有相似的写作对象,有相似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环境,所以在内容上都有对“风雨”的描写。以此思路组成多文本教学素材,针对几首诗中对“风雨”描写的不同的写法、相似的作用,形成由课内连通,研讨写法作用类的多文本阅读教学。 沿此路径,文本很易找,思路不难寻,教师可以把教材内的相关篇目组合在一起,找出内容或写法的异同;还可以由某种写法的研读角度,找开去,另寻几篇或几首与之异同的篇目,比较阅读。部编教材中不断出现一种课后习题——要求由单篇带多篇牵连阅读,这就是编者向教者推荐的多文本阅读篇目,将在很大意义上推动多文本的教学实践,在此可以统称为“课内多文本组合之路”。 五、课外多文本组合之路 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经典读本》(ISBN 978-7-5524-6299-9)一书为例,2017年7月第一版印刷的七上配套读本,第一单元围绕亲情的议题组织选材。该单元入选名家名篇有《目送》(龙应台)、《我的母亲》(丰子恺)、《老海棠树》(史铁生)、《祖母的呼唤》(牛汉)、《普通人》(梁晓声)、《有了小孩以后》(老舍)、《<世说新语>两则》(南朝刘义庆),七篇之多!面对这样的教材,该如何备课,如何把这些优秀作品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完成多文本阅读任务?下面,试从教师文本解读示例入手,介绍一条可行之路。 教师教课本以外的文本篇目,不可能借鉴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教师备课必须得从自己的阅读中发现切入点。由此来看,多文本阅读教学先要考验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如此阅读,就已经找到了三篇文本勾连的线索:“抓关键性的段、句、词”来理解全篇。如果把这一阅读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再以三篇文本的对应内容来佐证这一阅读方法的重要作用,就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多文本阅读之路,在此可称为“课外多文本组合之路”。 六、“整本书阅读”的名著多文本组合之路 2018年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第十二届‘人教杯名著阅读专家研讨暨教学观摩大会”,此次会议上众星云集,专家们分别发言,围绕阅读教学反复提到“名著阅读课程化”“整本书阅读”等。这些词汇将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名著阅读指导等教学活动的着重努力方向。 听完专家报告不禁热血沸腾,很想开展更丰厚的名著阅读教学尝试。然而,要想把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数的名著,真正用于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愿望,实践中还有很多很多问题。此时,“多文本”这种大容量的课程建构方法、文本阅读模式,显然是适合一线操作的一种途径。 《水浒》是必读又常考的名著篇目,即使为了应试,教师也必须督促学生阅读到位。事实上,这类古典小说,伴着好多学生从小读到大,利用此类书籍的教学可以告诉学生:名著,不能只停留在感知书中故事的浅层阅读,而应该更深入地品读写法、语言风格等,以期做到常读常新。这也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赏读的具体要求。这种大部头的名著书籍,一整本书里可以组成无数的多文本教学素材,而由此产生的影响,将使学生获得多文本阅读的思维方式,便于他们今后读更多的书,品出更深的味道,价值无穷! 部编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第21课第118页,印有“《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回目”。为更好地使用部编教材,在此以阅读“杨志”这一人物为例,为多文本名著阅读教学探索出路。 首先,教师要多次通读全书,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有高屋建瓴的了解。配以部编教材提示的章节回目,组合文本,形成“多文本”阅读材料。如《读杨志故事 品<水浒>名著》一课,就是这样构思、组材的。教师把 “杨志”人物从出场到结局的几个章节回目,组合成多文本读本,从而构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仅有内容还不够,课堂教学必须有抓手,有教学重点。如果把品析人物形象确立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当作切入点,并由此把杨志的相似语言与不同语言描写片段组成多文本阅读材料,用这些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品析语言的阅读能力。 当然还可以从探究小说主题这一教学切入点着手,由一个人物带出多个人物。例如,我们可以从“杨志”的命运联系上“林冲”“武松”的命运,把相关文本组合成读本拿来教学,就可以挖掘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命运;不同人物的相似命运,必然推出小说的主题。从多文本阅读中理解到的小说主题,比泛泛地讲“官逼民反”四个字要深刻丰富得多! 总之,多文本之路可以一线贯之,可以一点窥全豹,可以多点多线多角度,在内容、形式、教学重点各方面都呈多样化特征。只要能从多文本、多视角、多层面开展“多文本阅读”的实践,就肯定能获得“单文本阅读”教学之外的多彩体验,大大弥补了“单文本阅读”教学所留下的缺憾和不足!此即“名著”“整本书阅读”多文本组合之路。 七、多文本阅读教学之乐 《敬业与乐业》中有几句话,使我们阅读者、教學者、学习者印象深刻。“‘主一无适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经典的论述,经典的作品,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凡苦必有乐,才不枉难的探索。多文本阅读亦会如此。 多文本之乐,乐在教师自己由此能体会到读书之乐。如果只读教材和教参,当然也能教学,但只要你行走在“多文本阅读”备课的路上,你就一定能读出更多体验、更多教学发现,进而体会更多快乐! 多文本之乐,乐在教师逐步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之乐。教师自己读书,只要求读的数量还不够,因为只有读出规律、找出读法,才可能有切入点,也才可能摆脱已有教学模式、方法、思想的束缚,获得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此乐,将会把教师的备课能力、课堂展示能力、试题命制能力大大提升一个层次! 多文本之乐,更乐在独乐而不如众乐的深层探究之乐。试想,我们将把多篇、多段、多种阅读快乐,组合成多文本的阅读盛宴,为学生呈上有限时间内尽量多容量的阅读课程,这种师生共阅读、共收获的快乐,将是多么美好! 想探索这种乐趣吗?那就请你也了解多文本阅读教学之用,共同克服多文本阅读教学之难,探究发掘多文本阅读教学之法,携手分享多文本阅读教学之乐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