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王忠喜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积极实施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动脑、动手、动口能力,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交流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157-02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平等、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萌发。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探索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人人熟悉的生活中找到教学知识的原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最后相遇。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什么叫相遇问题,接着迁移到两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用课件展示以下情境: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中途相遇,此时提问:“要求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该知道哪些条件?并假设数量试做一次,这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浓和积极性高,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使学生学会并掌握适当的方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之对知识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切实进行。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如在学“认钟表”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整时时刻,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钟表的认识程度不同,有个别同学能准确地读出整时时刻,但很多同学对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易混淆。我先以一幅时针指向12, 分针指向2的图引入新课, 然后说:“小明告诉我现在2时了,你们说对吗?”有几个学生喊:“不对!不对!”我装作不解的样子,要求学生拨一拨钟表模型,小组交流,说出理由来。学生兴致很高,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人把自己在生活中对钟表的点滴知識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得到了张扬,通过合作学习采摘到了学习的果实,不但促进了同学之间友谊的增加,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三、主体参与,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及几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课堂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通过拼、摆、移、剪能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地探索,边操作,边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创造”新知识。教学中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尽可量做到十个“让”:学具让学生操作;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算理让学生讲述;定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公式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参与,由此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1]陈忠喜.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作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6 [2]李育红.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