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转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
范文 | 【摘要】改变传统的刻板式教学方式,融合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140-01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结合。要让学生能够自动学习,接受数学,对数学有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融合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形象事物、事例转化为数学的表现方式,提高学生认识数学魅力,达到新课标的获得知识技能、学会数学思考、获得知识,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好小学数学,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大班教学整体性和学生个体独特性的统一协调。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生理结构进行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生理结构由好动,喜欢模仿,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到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注意力集中,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形成自我判断分析能力。固化单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和课堂结构容易使课堂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寓教于乐,让知识贯通在生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比机械式的琐碎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接受能力。以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法教学为例:首先认识学生特点:形象记忆为主,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课堂目的:让学生理解加減法的区别,通过游戏认识数字变化的魅力,在生活中的数字增减有哪些表现形式。课堂设计:准备多根棍子、1个小桶。课堂中为让学生理解加法特点,随机抽两位同学各拿棍子,展示棍子数,再投入桶里,让其他同学数桶里棍子数,以这种方式理解加法;为让学生理解减法特点,在桶里放一定数量的棍子,让一名学生自由抽取棍子,其他同学回答桶里剩余棍子数,以这种方式理解减法。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例子,如在苹果游戏,午餐分鸡蛋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能表现数字变化的现象,这种鼓励引导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和传统教学(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方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信、勇于接受新事物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课程设计:利用投影仪等设备播放节选动画片《葫芦娃》片段,一个藤蔓上结了7个葫芦娃,让学生知道整体和个体区别。通过播放球体一分为二的动画,播放球体一分为四的动画。视觉感性认识一个物体分成二等份、四等份的初步理解,认识等份概念。 用实物,例如10个苹果,5个为一组,共2组,理解什么是二分之一;让学生动手分苹果,理解什么是五分之一、十分之一,进而引出五分之二等概念。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书写的格式和特点。 现代化教学方式和传统方式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促进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提高知识吸收率,灵活、扎实的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整体和个体教学的统一协调 大班化教学,集中的教学方式,用统一形式进行知识传播,覆盖面广、知识传播率高,对接受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无法进行针对性教学。个体教学可以对特定学生的特点针对性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根据学生地域差异、风俗习惯,个性、兴趣、特长、对事物认识的方式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避免单一固定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利用课堂、课后的时间,设计数学教学,达到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是根据整体和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特制,并且,将视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和不同阶段,修正或调整教育计划、方式、方法和目标。例如在讲解小数点左右移动产生不同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提出小组的总结。这样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路更清晰,接受能力弱的同学可以通过同龄孩子视野理解小数点移动产生的差异,同时能联系生活,达到个人共鸣,真正转化为个人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小组讨论拓展完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教学设计。例如:研究数字是22.2,向左移动一位是2.22,是222个0.01;向右移动一位是222,是222个1,得出计量单位的不同,个数相同,缩小、扩大的数额不一致,产生不同的倍率。让学生从计数和倍数的不同角度发散思维考虑问题,学生思路更扩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扎实。 总之教学方法科学化,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学生的学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两者是统一协调。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具有启发性、生动性、自主性和因材施教特点。 参考文献: [1]马柏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9(03) [2]王益忠.给予有效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例谈[J].宁波学院学报,2012(6) [3]张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8(07) [4]孙桐桐.刍议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才智,2017(30) [5]沈二梅.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 作者简介: 杨树盛(1963-),男,汉族,广西桂林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