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析
范文

    摘 要: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育人模式已逐渐暴露许多弊端,实践育人视角为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方向。高校应当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在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并通过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实践活动和育人功能相统一,这对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践育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韩芳,博士,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教研教改项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创新与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17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5-0093-04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500所,快速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出现学生就业难、实际就业与公共管理相去甚远的尴尬局面,而且不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公共服务精神。这种现象间接反映出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脱节的问题,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育人范式。育人理念实质是教育观问题,[1]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谈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时指出年轻人“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可以看出实践育人是落实政府关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经途径。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书育人范式转换到实践育人范式已刻不容缓。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从实践育人视角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定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建议。

    一、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理念

    1.实践育人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始终。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实践育人就是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环节之一,还有人认为实践育人是理论育人的延伸和升华。这些观念没有认识到实践是教育的固有属性,实践育人不是教学计划的某一环节,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本就应深度融合、辩证统一。[2]实践育人不是简单地把实践课程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而是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载体、评价体系都要体现实践育人的精神。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要素之间相互支撑、有机联动,为实现实践育人目标协同用力、持续运转。

    2.实践育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践育人工作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3]认知规律要求把握好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规律,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民情,不断检验和完善课堂知识,并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与问题。教育教学规律要求把握好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要求实践育人的开展要遵循大学生的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将指导激励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生涯中。

    3.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注重能力培养。知行观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理论源头,众多思想家都认为育人应知行合一、相互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知识不等同于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高校育人所追求的目标。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中介,也是大学生学以致用、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实践育人注重体验和反思,重在人格养成。有学者指出实践既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也是对自身主观世界改造的过程,究其本质,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转化器。[4]教育是一种构筑并生成人性的活动,实践育人是教育构筑并生成人性的内在要求。[5]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可见教育在品性培育和道德规范上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体验和反思,面对真实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挫折和成功等因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效途径。

    二、实践育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实践育人理念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治理的总目标,需要稳固的基层政权,社区就是最基层政权的延伸,大量包括公共安全在内的公共服务都必须落实在社区工作中。目前新疆城乡社区急需大批懂得公共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新疆区情,新疆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根据新疆公共事业发展趋势,服务于新疆经济社会,旨在培养具有公共管理意识和现代公共服务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熟悉现代公共管理和社会工作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后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从培养方案设计、毕业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梯进式实践教育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2.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基于新疆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为要求,所有课程都要承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任务,还要避免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关联性不强、互不促进、效率低下的现象。为满足多样化的岗位和任务要求,必须构建丰富的任意选修课模块,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要。

    3.毕业能力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区管理方向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三类能力、九項要求。具体包括:①基本能力。要求1,具有人文精神、现代公共精神、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新疆区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2,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要求3,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②核心能力。要求4,具有一定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技能与技巧、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方法,能够设计、执行、评估公共事业领域的复杂问题,并提出规范性方案和相应对策。要求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要求6,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③发展能力。要求7,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公共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向,表达个人见解。要求8,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要求9,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4.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公共管理意识和现代公共服务精神培养为先导,侧重于社区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板块。通识教育包括通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重在渗透公民道德教育,强化道德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现代化公共治理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基层社区管理人才的人文要求,这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包括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普通基础课是高等数学。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电子政务、行政法等。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非营利组织管理、地方政府管理、公共行政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实务、社区管理。各类基础课的设置主要是为本专业学习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核心课程设置则是突出对公共事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能力和社区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分类设置拓展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探索人才分类培养的新思路,以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具体包括学术研究类、研究方法类、社会保障类、城市管理类、资源环境管理类和其他类课程,共提供24门课程选修,累计修满24学分即可,这部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5.建设层级递进式的实践教育载体。实践育人载体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集体活动形态或方式,主要用以承载、传输、强化和提升教育主旨,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公共事业管理的本质在于对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认可和无私奉献精神,实践育人正是要把这种精神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为将实践活动和育人功能更好地结合,要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特点,对实践教育载体进行规划设计。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基本上要经历启蒙规划、知识储备、技能训练、责任强化等四个阶段,[6]相应采取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

    启蒙规划阶段:重点在于树立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和坚定的社会服务精神,相应的实践育人载体可以采取军事训练、支农劳动等活动。

    知识储备阶段:重点在于提供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应的实践育人载体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第二课堂,一是在大二暑期开展大学生下乡下基层活动,每个学生带着任务回家后,必须到所在社区报到并参加相应的政策宣传和访惠聚、扶贫、支教等协助工作,回校后进行答辩。二是以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专业社团形成组织学生深入养老院、福利院、儿童村等参加服务。

    技能训练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重视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实践反思,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相应的实践育人载体为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实习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课程实习要求每名指导教师指导4~5名学生,结合社会调查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社会调查内容和形式,分组开展城乡社区调查,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体验真实社会的不确定性,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同时还要撰写日志随感、实习报告,参与小组讨论,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大学生创新项目是通过学生申请立项、项目研究以及项目答辩等开展新疆区情研究。大学生创新项目通常一个班只有1~2个,是选拔性质,因此主要针对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进行训练,该项目在推荐免考硕士研究生中是必备条件。

    责任强化阶段: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强化其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形成职业习惯。相应的实践育人载体包括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区管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目标,构建“校地共育”的实践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专业综合实习在大三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至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周的前五周,毕业实习在大四学年第二学期前四周,内容均为开展社会调查与社区服务,累计实习时间12周以上,主要采取校外集中实习,委托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

    长期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育人工作“活动式”倾向突出,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为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建立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应围绕实践育人理念和顶层目标要求,重点建设协同发展机制、经费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

    1.协同发展机制。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来积极参与和促进实践育人工作,形成政府鼓励、高校主导、社会认可、企业参与和家长重视的协同育人体系。可以依据“育人为本、互惠双赢”的原则,重点在基地共享、产学研平台搭建、为地方发展提供才智方面进行合作,形成组织化运行,提高实践育人整体成效。

    2.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当前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瓶颈。为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首先应把实践育人专项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其次要建立专项经费与团队自筹、社会捐助及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投入和收益相称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3.队伍建设机制。为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有必要建立一支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导师队伍。要加强“双师型”“双能型”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从政府、行业等领域聘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育人环节,另一方面组织学校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形成实践教学由“双师型”“双能型”和行业专家主导的局面。

    4.考核评估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的核心是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实践育人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改进工作和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实践育人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应侧重过程开展和能力进阶。过程开展是反映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反思,能力进阶则反映学生在实践育人活动前后的社会公德、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等是否增强。[7]这种评估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和学生自己。

    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深化,在“政、企、事”分开的背景下,社会管理逐渐呈现“大社会、有为政府”的发展趋势,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实践育人视角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向作用。应当坚持实践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始终,遵循客观規律,注重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的原则,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培养方案设计、毕业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梯进式实践教育载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并通过完善协同发展机制、经费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等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实践活动和育人功能的统一,这对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0-172.

    [2]张云清,翟军平.高校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与实现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13-15.

    [3]郑邦山.着力完成五个转变 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6,(1):42-44.

    [4]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3-18.

    [5]吴刚,高留才.高校视角教育内涵的多维解读[J].教育探索.2013,(8):13-15.

    [6]常青,李力.高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40-144.

    [7]刘川生.美国加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研究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15-18.

    责任编辑 秦俊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