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
范文 | 张厚稳 冯锐 今年4月,笔者在学校安排的教学活动中做了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活动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堂中动手操作实验和进行逻辑推理验证,完成折角和折黄金矩形两个活动。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领悟了活动中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还生起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一、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越能够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针对晦涩难懂的黄金比、黄金矩形这两个问题,笔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折纸活动,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特点。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的意识,使其对数学不再陌生。正如高艳红同学在本次数学活动课的总结中写道:我学会了用矩形纸片折30°角的方法,而且用几何推理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美丽女神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古老的埃及金字塔等都蕴涵着黄金比,它们都给人以协调、匀称的美感。随后我折出一个矩形,经过推理,验证了我亲手折出的矩形就是黄金矩形。这节活动课使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数学,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体验灵动的数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一直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使学生只会“算”数学,而不会“做”数学。而数学学习活动不仅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基础上,而且更重视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去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通过解决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现,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掌握数学思维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范金凤同学这样总结:今天上午的公开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有趣的折纸数学。在“活动1”之前,我一直以为角度只能够用量角器或推理论证才能算出来,没有想到还有如此简单的方法,那张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灵活地舞动着,变化出一个个特殊角度。而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活动2”中的黄金矩形仍然可以用普通矩形来构造,我不禁钦佩那小小的矩形了。小小的矩形包含着大大的秘密,我相信,数学王国中一定还有更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数学课上的活动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各种角度的变化和黄金矩形的诞生,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和数量相互之间的联系,切实体会到数学中的“形中有数,数中有形”。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推理论证,对知识发现的过程有了直接具体、富有情趣的体验,由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知,构建起一种新的知识网络体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 三、感悟神奇的数学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其实学生学习的快乐也不例外。注重思维训练的数学课在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数学活动课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课堂上的折纸、画图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丰富了对数学的体验,发展了空间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挑战与喜悦。课后刘鑫宇同学发表心得说:不用量角器,不用刻度尺,只给你一张矩形纸片,最后就能折出一些特殊的角度和黄金矩形。以前这些我们不好做到,甚至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在这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却做到了。 通过课后写反思或心得,学生再次梳理课堂上的活动过程,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以往,学生一直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而在数学活动课上体会到的却是“动感” “活力”与“神奇”。这也证明了在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过程中,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数学学习不只是脑力活动,不只是冥思苦想,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各种感官的协调配合,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切感受。 (本文选自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 JCJY130415049) (责 编 肖 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