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郝帅 【摘 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人才除了需掌握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如何从各种渠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提升外企中我系历届毕业生“文化智商”的策略,并由此审视高职商贸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缺失 培养策略 1.引言 本文基于对在外企工作的我系历届毕业生的调查为依据,采用“质性研究”的手段,对外企中外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摸索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可走的“校企合作”道路,另一方面是弥补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2.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简单地做同样研究的两种不同方法。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和优势,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质的研究的优势主要在于它所采取的是归纳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是特定的情境或情境中的人物,突出语言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数据。 “质的研究”的优势在于它产生并提出了可以理解并且在经验上可信的结果和理论,这不仅对于被研究的人而且对其他人也一样;实施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意在帮助改进现有的实践,而不是仅仅评估研究或研究结果的价值。在这样的评价中,重要的是理解具体情境中事情的发生过程,而不是严格地将它与其他情境进行比较。 3.研究过程 本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近五年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展开,同时也包括他们所属部门的部门经理或领导所进行的访谈。这些历届毕业生至少在外企工作过一年,有部分学生甚至长达五年之久。他们的岗位一般是外贸业务员、部门经理助理、总经办秘书、部门负责人等。平时在业务往来中接触到很多外国客户,在公司内部也需要跟外籍员工或老板打交道。 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员工们认识到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并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危机”。在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深入到企业中亲身体会、交流和观察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现象和改变。除了普通员工之外,我们还对其中两家公司的部门经理进行了访谈,他们透露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为难之处。在问卷调查中共设置24个问题分别归属于以下六大类:称呼方面、思维方面、沟通方面、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和管理习惯。具体细节如下: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称呼方面 外: 称呼别人为“先生、女士”; 中:一般是“领导、××经理、××老板” 外:大部分都称呼其英文名; 中:对老板很少直呼其名,一般是“王工,刘总,李经理” 外: 称呼所有人的英文名字; 中:一般称呼英文名,不会英文的车间工人会称呼别人的中文名 思维方面 外:直接和开放,思路相对“死板”,按照规则行事,讲究事实依据; 中:相对含蓄一些,可以接受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外:以严谨、古板著称(德); 中:相对灵活 外:思考问题比较直接; 中:考虑问题比较周全,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沟通方式 外:从“天气”话题开始,从不遮掩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从“家庭生活”话题开始,不会主动发表看法,多采用迂回战术 外:比较坦白、直接; 中:比较委婉、不直接指明事情的缘由 外:直接面对面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中:习惯写邮件反映问题,然后抄送给各个领导 工作态度 外: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仔细、会关注细节; 中:抓大放小,总体把关,不太追究细节 外:孜孜不倦; 中:注重表面工程 外:主动找大家来解决问题; 中:喜欢“踢皮球”,推卸责任 团队意识 外:团队意识强烈; 中:追求个人业绩,不太在意集体概念,尤其是销售人员 外:一般注重团队精神; 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追求个人的成绩 外:注重和参与者一起讨论,让人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 中:“我行我素”,公私不分 管理习惯 外:制定规章制度在先,然后按其执行; 中:领导一般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个人主义相对严重些 外:管理模式“自下而上”; 中:“自上而下” 外:“就事论事”; 中:“以和为贵” 其中有两个关于“思维方面”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案例一:我系的一个毕业生在德企工作,开始她跟她的德国老板汇报时的采购价是1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供应商发现当初的报价低了,应该是1.2元。可是当再次向德国老板汇报时,老板说什么也想不通了,为什么当初是1元,现在又变成1.2元了,老板觉得接受不了。案例二:我系另外一个毕业生负责跟进几个国外客户,当他通知客户说供应商会在周四送货到公司,国外客户就会要求周五发货。当中方解释到这中间还要经过检验、包装、处理数据等环节,可能周五发不出。国外客户就表示不理解,一直追问为什么。 4.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构想 从以上的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如果学生在涉入岗位前能够受到相关方面的教授和引导,那么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尴尬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为有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他们回顾在校两年所学到的知识和课程,觉得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受到的教育少之又少。首先从我系培养方案上来看,只有一门礼仪课程,当中也鲜少涉及文化差异方面。另外,之前的课程设置也没有体现出类似的内容,只有从本学期开始在学分制体系下有一门“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而在现今的教学体系中,文化的“份额”远不及语言,就连四六级等级考试也没有专门的模块考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再者,绝大部分的语言课程是由中国老师教授的,外籍教师的比例也严重失调。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和外籍人士多接触,但可惜的是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所以那些有上进意识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会、培训班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接触老外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也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从教育部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基础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理解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本科院校中很少有开设“跨文化交际”专业的,而在研究生阶段,大概有17个院校有相关方面的涉及。而在高职院校几乎没有此专业,最多是作为专业中的方向分支在开设。由此可见,要学好跨文化交际并不容易,在当今商务活动和案例中,如果没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很难真正融入的。高职的学生语言功底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愿意尝试、勇于创新,这是涉入跨文化交际圈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应的培养策略也可以灵活多变,如讲座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辅之以课外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有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并进行适时总结和分享。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和包容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适应文化差异领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独立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培养目标,高职的学生才能在职场上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同.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工作[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04) . [2] 舒大平,李勇. 关于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12(5):87. 【摘 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人才除了需掌握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如何从各种渠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提升外企中我系历届毕业生“文化智商”的策略,并由此审视高职商贸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缺失 培养策略 1.引言 本文基于对在外企工作的我系历届毕业生的调查为依据,采用“质性研究”的手段,对外企中外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摸索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可走的“校企合作”道路,另一方面是弥补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2.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简单地做同样研究的两种不同方法。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和优势,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质的研究的优势主要在于它所采取的是归纳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是特定的情境或情境中的人物,突出语言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数据。 “质的研究”的优势在于它产生并提出了可以理解并且在经验上可信的结果和理论,这不仅对于被研究的人而且对其他人也一样;实施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意在帮助改进现有的实践,而不是仅仅评估研究或研究结果的价值。在这样的评价中,重要的是理解具体情境中事情的发生过程,而不是严格地将它与其他情境进行比较。 3.研究过程 本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近五年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展开,同时也包括他们所属部门的部门经理或领导所进行的访谈。这些历届毕业生至少在外企工作过一年,有部分学生甚至长达五年之久。他们的岗位一般是外贸业务员、部门经理助理、总经办秘书、部门负责人等。平时在业务往来中接触到很多外国客户,在公司内部也需要跟外籍员工或老板打交道。 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员工们认识到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并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危机”。在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深入到企业中亲身体会、交流和观察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现象和改变。除了普通员工之外,我们还对其中两家公司的部门经理进行了访谈,他们透露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为难之处。在问卷调查中共设置24个问题分别归属于以下六大类:称呼方面、思维方面、沟通方面、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和管理习惯。具体细节如下: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称呼方面 外: 称呼别人为“先生、女士”; 中:一般是“领导、××经理、××老板” 外:大部分都称呼其英文名; 中:对老板很少直呼其名,一般是“王工,刘总,李经理” 外: 称呼所有人的英文名字; 中:一般称呼英文名,不会英文的车间工人会称呼别人的中文名 思维方面 外:直接和开放,思路相对“死板”,按照规则行事,讲究事实依据; 中:相对含蓄一些,可以接受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外:以严谨、古板著称(德); 中:相对灵活 外:思考问题比较直接; 中:考虑问题比较周全,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沟通方式 外:从“天气”话题开始,从不遮掩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从“家庭生活”话题开始,不会主动发表看法,多采用迂回战术 外:比较坦白、直接; 中:比较委婉、不直接指明事情的缘由 外:直接面对面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中:习惯写邮件反映问题,然后抄送给各个领导 工作态度 外: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仔细、会关注细节; 中:抓大放小,总体把关,不太追究细节 外:孜孜不倦; 中:注重表面工程 外:主动找大家来解决问题; 中:喜欢“踢皮球”,推卸责任 团队意识 外:团队意识强烈; 中:追求个人业绩,不太在意集体概念,尤其是销售人员 外:一般注重团队精神; 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追求个人的成绩 外:注重和参与者一起讨论,让人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 中:“我行我素”,公私不分 管理习惯 外:制定规章制度在先,然后按其执行; 中:领导一般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个人主义相对严重些 外:管理模式“自下而上”; 中:“自上而下” 外:“就事论事”; 中:“以和为贵” 其中有两个关于“思维方面”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案例一:我系的一个毕业生在德企工作,开始她跟她的德国老板汇报时的采购价是1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供应商发现当初的报价低了,应该是1.2元。可是当再次向德国老板汇报时,老板说什么也想不通了,为什么当初是1元,现在又变成1.2元了,老板觉得接受不了。案例二:我系另外一个毕业生负责跟进几个国外客户,当他通知客户说供应商会在周四送货到公司,国外客户就会要求周五发货。当中方解释到这中间还要经过检验、包装、处理数据等环节,可能周五发不出。国外客户就表示不理解,一直追问为什么。 4.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构想 从以上的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如果学生在涉入岗位前能够受到相关方面的教授和引导,那么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尴尬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为有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他们回顾在校两年所学到的知识和课程,觉得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受到的教育少之又少。首先从我系培养方案上来看,只有一门礼仪课程,当中也鲜少涉及文化差异方面。另外,之前的课程设置也没有体现出类似的内容,只有从本学期开始在学分制体系下有一门“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而在现今的教学体系中,文化的“份额”远不及语言,就连四六级等级考试也没有专门的模块考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再者,绝大部分的语言课程是由中国老师教授的,外籍教师的比例也严重失调。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和外籍人士多接触,但可惜的是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所以那些有上进意识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会、培训班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接触老外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也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从教育部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基础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理解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本科院校中很少有开设“跨文化交际”专业的,而在研究生阶段,大概有17个院校有相关方面的涉及。而在高职院校几乎没有此专业,最多是作为专业中的方向分支在开设。由此可见,要学好跨文化交际并不容易,在当今商务活动和案例中,如果没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很难真正融入的。高职的学生语言功底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愿意尝试、勇于创新,这是涉入跨文化交际圈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应的培养策略也可以灵活多变,如讲座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辅之以课外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有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并进行适时总结和分享。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和包容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适应文化差异领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独立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培养目标,高职的学生才能在职场上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同.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工作[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04) . [2] 舒大平,李勇. 关于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12(5):87. 【摘 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人才除了需掌握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如何从各种渠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提升外企中我系历届毕业生“文化智商”的策略,并由此审视高职商贸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缺失 培养策略 1.引言 本文基于对在外企工作的我系历届毕业生的调查为依据,采用“质性研究”的手段,对外企中外员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摸索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可走的“校企合作”道路,另一方面是弥补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2.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简单地做同样研究的两种不同方法。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和优势,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质的研究的优势主要在于它所采取的是归纳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是特定的情境或情境中的人物,突出语言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数据。 “质的研究”的优势在于它产生并提出了可以理解并且在经验上可信的结果和理论,这不仅对于被研究的人而且对其他人也一样;实施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意在帮助改进现有的实践,而不是仅仅评估研究或研究结果的价值。在这样的评价中,重要的是理解具体情境中事情的发生过程,而不是严格地将它与其他情境进行比较。 3.研究过程 本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近五年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展开,同时也包括他们所属部门的部门经理或领导所进行的访谈。这些历届毕业生至少在外企工作过一年,有部分学生甚至长达五年之久。他们的岗位一般是外贸业务员、部门经理助理、总经办秘书、部门负责人等。平时在业务往来中接触到很多外国客户,在公司内部也需要跟外籍员工或老板打交道。 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员工们认识到文化差异无处不在: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并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危机”。在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深入到企业中亲身体会、交流和观察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现象和改变。除了普通员工之外,我们还对其中两家公司的部门经理进行了访谈,他们透露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为难之处。在问卷调查中共设置24个问题分别归属于以下六大类:称呼方面、思维方面、沟通方面、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和管理习惯。具体细节如下: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称呼方面 外: 称呼别人为“先生、女士”; 中:一般是“领导、××经理、××老板” 外:大部分都称呼其英文名; 中:对老板很少直呼其名,一般是“王工,刘总,李经理” 外: 称呼所有人的英文名字; 中:一般称呼英文名,不会英文的车间工人会称呼别人的中文名 思维方面 外:直接和开放,思路相对“死板”,按照规则行事,讲究事实依据; 中:相对含蓄一些,可以接受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外:以严谨、古板著称(德); 中:相对灵活 外:思考问题比较直接; 中:考虑问题比较周全,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沟通方式 外:从“天气”话题开始,从不遮掩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从“家庭生活”话题开始,不会主动发表看法,多采用迂回战术 外:比较坦白、直接; 中:比较委婉、不直接指明事情的缘由 外:直接面对面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中:习惯写邮件反映问题,然后抄送给各个领导 工作态度 外: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仔细、会关注细节; 中:抓大放小,总体把关,不太追究细节 外:孜孜不倦; 中:注重表面工程 外:主动找大家来解决问题; 中:喜欢“踢皮球”,推卸责任 团队意识 外:团队意识强烈; 中:追求个人业绩,不太在意集体概念,尤其是销售人员 外:一般注重团队精神; 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追求个人的成绩 外:注重和参与者一起讨论,让人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 中:“我行我素”,公私不分 管理习惯 外:制定规章制度在先,然后按其执行; 中:领导一般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个人主义相对严重些 外:管理模式“自下而上”; 中:“自上而下” 外:“就事论事”; 中:“以和为贵” 其中有两个关于“思维方面”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案例一:我系的一个毕业生在德企工作,开始她跟她的德国老板汇报时的采购价是1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供应商发现当初的报价低了,应该是1.2元。可是当再次向德国老板汇报时,老板说什么也想不通了,为什么当初是1元,现在又变成1.2元了,老板觉得接受不了。案例二:我系另外一个毕业生负责跟进几个国外客户,当他通知客户说供应商会在周四送货到公司,国外客户就会要求周五发货。当中方解释到这中间还要经过检验、包装、处理数据等环节,可能周五发不出。国外客户就表示不理解,一直追问为什么。 4.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构想 从以上的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如果学生在涉入岗位前能够受到相关方面的教授和引导,那么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尴尬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为有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他们回顾在校两年所学到的知识和课程,觉得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受到的教育少之又少。首先从我系培养方案上来看,只有一门礼仪课程,当中也鲜少涉及文化差异方面。另外,之前的课程设置也没有体现出类似的内容,只有从本学期开始在学分制体系下有一门“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而在现今的教学体系中,文化的“份额”远不及语言,就连四六级等级考试也没有专门的模块考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再者,绝大部分的语言课程是由中国老师教授的,外籍教师的比例也严重失调。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和外籍人士多接触,但可惜的是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所以那些有上进意识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会、培训班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接触老外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也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从教育部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基础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理解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本科院校中很少有开设“跨文化交际”专业的,而在研究生阶段,大概有17个院校有相关方面的涉及。而在高职院校几乎没有此专业,最多是作为专业中的方向分支在开设。由此可见,要学好跨文化交际并不容易,在当今商务活动和案例中,如果没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很难真正融入的。高职的学生语言功底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愿意尝试、勇于创新,这是涉入跨文化交际圈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应的培养策略也可以灵活多变,如讲座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辅之以课外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有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并进行适时总结和分享。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和包容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适应文化差异领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独立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培养目标,高职的学生才能在职场上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同.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工作[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04) . [2] 舒大平,李勇. 关于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12(5):8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