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整体性思维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范文 杜泓晟
【摘 要】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明确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观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体,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利益。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于指导人们实践,特别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及具体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整体性思维 天人合一 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局限
西方哲学奉行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最初认识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久就引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话题,即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自然作为人类创造价值的工具,由此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论思潮源于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在人类社会当前所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人们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物的平等”等论题的讨论作为保护自然的前提,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忽视人类自身利益诉求的实现,片面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规律制约的作用,弱化甚至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人置于一种碌碌无为的被动适应环境社会发展的境地,看似保护生态环境,实则限制了整个人和社会乃至自然界的全面发展。其实本质上人与自然并没有目的论的关系,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中心,两种“主义”最后的落脚点也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更加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与道路。
二、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优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在于它主张主客体的统一或合一,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人的主观能动和全面发展,有关自然界和客体的问题,最后都要落脚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问题上来。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不是处在主客体的对立中,而是处在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二者具有同构性,即可以互相转换,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系统,不是把主体与客体分裂开来,在统一体内,不论是实现对所谓“主体”“客体”各自的发展,还是减小由于各自对立产生的阻力,最大限度促进整体的全面有序发展;第二,在传统思维中,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即人和自然界是一气相通、一理想通的,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在规律作用的范围内合理发挥人的能力,尊重规律才能更加清晰地摆明人的立场,不把自己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应规律才能做到趋利避害,最终实现人的利益;第三,整体性思维并不是以认识自然或者赞扬人类为目的,而是以实现真善美合一的整体境界为最终目的。不是把人置于被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境地,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视人的作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又要保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发展。
三、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于可持续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一,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做到主客体的统一。主体客体只是相对而言的,更不能片面采用“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说,而应该坚持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天佑众生,世界大同,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满慈爱,善良安定,就是强调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整体的平衡,就是一种广阔的胸怀。因此需要我们树立整体观点,同时搞好个体之间关系,使得整体功能的发挥大于个体简单相加之和,在有机统一的整体内,个体也得到最佳的发展。
第二,尊重与顺应自然规律。生命在周而复始中变迁演化,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客观的,神圣不可更改。崇尚“无为”,不是毫不作为,而是不要“妄为”,即不要破坏天、地、人的和谐与平衡。万物都在遵循自身的规律生息繁衍,新陈代谢,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求得一种稳定的生存境界。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在开发和升华自我。维持生态平衡,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让其能够积极地休养生息。在处理人和自然界关系上,要合理取舍,综合开发,整体把握。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只有遵从自然的秩序,尊重客观规律,采取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才能使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良性循环的状态,才能使有限自然资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
第三,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适应人类需求,协调环境发展,实现可持续。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环境下,对于资源的有序利用和重复利用已经被证明了可行。不能片面利用资源能源高消耗换取经济发展高速度,虽然取得了暂时成果,却对未来长远的发展不计后果。对于有限的资源,已经用掉的能否通过人为手段进行补充,正在流失的应该减缓浪费速度,增进利用层次,还未触及的,在综合论证和优劣评估严密论证下保护性利用,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尽可能多的效率,用科学的综合利用取代传统的粗放榨取,在自然资源不可持续的限制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仲泽,方延军.天人合一[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
[3]王崎峰,王威孚.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J].求索,2009(6).
[4]林可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周崇圣,李荃辉,刘方博. 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适应、和谐观[J].才智,201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