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语尾重句高频输出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
范文 | 彭朝忠 【摘 要】根据句子修辞特点的不同,英语的句子可分为松散句、尾重句和平衡句。它们的功能各异,但中国大学生对此关注不够,英语输出时比较随意,偏好尾重句,很容易造成句式单一的问题。本文从汉英语句构建模式和中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尾重句过频输出的问题,并就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诸如明晰思维差异、增加输入积累和掌握尾重句和松散句间的转换技巧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尾重句 松散句 输出 英汉差异 1. 引言 英语里句子的种类较多,根据句子的长短可以分为长句和短句,根据句子结构可以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并列复合句,根据句子的使用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根据句子的修辞方式又可分为松散句(loose sentence)、尾重句(periodic sentence)和平衡句(balanced sentence)(丁往道 2007: 47)。中国学生对前面几种分类比较熟悉,对最后一种却比较陌生,因而在英语输出方面关注不够,加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大,因此,在他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练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比较突出。鉴于母语对中国学生负迁移影响最突出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尾重句和松句的转换上,因此下文将就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改进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 尾重句概述 尾重句,又称圆周句、掉尾句,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松散句,又称松句。尾重句的特点是句子的核心概念或者重点信息后置,读者不看完整个句子就很难明了整句话的意图,如Even if we fail again and again, the world wont end. 很明显尾重句中由短语和长句等表述的修饰成分、次要信息一般前置,重要信息位于句子尾端。松散句则相反,主要信息往往前置,如The world wont end even if we fail again and again. 尾重句和松散句是英语语句修饰中的两大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由于松散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重点信息前置,语句主旨显明,故属日常交际中的基本句式,便于说话人快速高效传递信息。英语文章中,松散句的使用频率较高,论说文各段落的主题句往往由松散句带出段落的中心论点,如The tragedy struck on the 24th of August, A.D. 79. Mount Vesuvius, which had slept quietly for centuries, erupted with savage violence(—— Pompeii, by Robert Silberberg)。 相对而言,圆周句显得迂回曲折,结构复杂,一般修饰限定概念前移,激发听(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主要概念往往后移,以得到特殊的效果。往往不到最后一个词,听(读)者很难清楚说(作)者的真实意图,有利于主题的充分展开,透彻分析;另外,掉尾句通常能给人留下悬念,因此很受文学作者的青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很显然,松散句和尾重句功能各异,在英语语言输出时有着各自的价值。一般而言,在一个语篇中,松散句的使用占主要地位,为了一定的特殊的需要,作者会精心安排适量的圆周句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在一个语篇中往往出现圆周句和松散句的组合使用(李永兰2008: 32-36)。 3. 中国学生尾重句高频输出的问题 英语输出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输出的方式包括口头的“说” 和书面的“写”, 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输出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制约着中国学生输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原因之外,他们英语输出中的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分析并纠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语句输出的层面来看,中国学生在英语输出时往往不能关照到这两种修辞句式的区别,句子结构的选择非常随意,这样将直接导致尾重句高频输出,句式沉闷、结构单一的问题。 以笔者授课的两个班级,108名学生(一班52人,二班54人)的口语测试为例,口语测试形式为个人陈述,话题为a(n) terrible /weird /amazing/unforgettable dream,测试时间为2~3分钟。笔者对考生的陈述方式进行了记录,记录显示一班23名同学以名词短语加时间副词如Several months ago/ A couple of years ago/Last night(week)等做状语的方式开头,14名同学以时间状语长句如When I was a little boy/ When I was 13/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的方式起始,5名同学的开头采取了典型的汉语迂回式,如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reams/ People often dream/ I have made many dreams, but… 2名同学的开头用了强调句型如It was when I was in senior 3 that… 只有8名同学是以松散句的方式如I had a weird dream last night直接入题的。二班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相应的数据是26,13,4,0,9,另有两名男同学比较幽默,以Terrible, terrible, yeah, its really terrible!… 和Oh, my god! Ill tell you a terrible story!的方式开篇。上述数据清晰表明中国学生口语输出时对尾重句的明显偏好。虽然尾重句对于故事的讲述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于短时间的限时口语测试而言,中国学生尾重句输出的比率明显过高,因而值得重视。 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当中。相对于口语输出而言,尾重句和松散句在写作中的合理使用更值得关注,毕竟句式灵活与否也是判断英语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下面一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作中的一段话为例,除了用词不够准确之外,该段话主要的问题是句式缺少变化,整段话的三个句子都以状语前置,核心信息后移的典型的尾重句构成,明显与讲究句式灵活,富于变化的英文语句特点不符。类似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以笔者所授的省属一本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例: At high school,we had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For my curiosity on chemistry, I was always very crazy on it and indulged in those challenged questions. Having been thinking a long time without any progress, I would take it to her(chemistry teacher)and ask for help. 4. 尾重句频繁出现的原因 中国学生尾重句输出过频的现象可以从汉英语句式特点和中西思维习惯的对比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在语句构建模式方面,汉语句式的句首呈开放性,信息的添加比较灵活,如 风很大。/ 北京的风很大。/ 今天早晨北京的风很大。/ 据说今天早晨北京的风很大。很明显,句子的重点信息在最后。也就是说它的句首是开放的,汉语句子RL( 从右向左)呈逆线性扩展的潜势(刘宓庆 1992: 10-14)。从构建模式来看,这和英语尾重句的特征基本一致。汉语中诸如时间、方式、地点和方式等状语一般前置的句子大量存在跟汉语句式的构建方式紧密相关。而英语的句式选择相对更加灵活,虽然尾重句也大量存在,但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为了表达的方便,松散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尾重句。 从思维的习惯来看,中国人习惯螺旋性思维,西方人习惯直线性思维。具体而言,中国人说话行为讲究迂回曲折,往往采取个体到一般的归纳式模式。正如Kaplan(1972: 15-27)曾指出的那样,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受此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语句输出的特点势必表现出尾重句的特征。英语民族思维模式的线性序列为“行为的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的各种标志”( 贾德霖1990: 12-16)。西方的这种线性思维方式表现在写作立上为直抒胸臆,表达明确,多采用一般到个体的演绎式展开模式。作为各种标志的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等一般都趋于句尾,如:British Queen Elizabeth II and her husband arrived in Shanghai from Beijing yesterday on the second leg of her royal visit in China.(金积令1998:28-33)这种语句表现为典型松散句的特点。 通过对汉英构句模式和中西思维习惯的对比,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尾重句高频输出主要是因为汉语母语在他们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影响所造成的。 5. 应对策略分析 要解决中国学生英语输出中尾重句过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学生必须清楚汉英思维模式的不同,从根源上认识自己的表述方式为什么不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只有充分了解到英语思维模式的特点,对汉英思维区别较大的地方心中有数,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大量的输出练习,才能逐渐对英语思维习惯敏感起来,并最终习得英语思维习惯从而产生地道的英语输出。 第二,足够英语输入的积累。输入与输出是互补互动、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输入是第一性的, 输出是第二性的(郑银芳2003:67-85)。输入是输出的前提,中国学生要想地道流畅地输出英语,大量的听、读训练必不可少。中国大学生虽然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但他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应试练习,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因此输入的总量虽然较高,输入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中国学生英语输入的材料相对单一,学习材料一般限于教科书和英语练习题,学生平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接触其他英语材料,如英文电影,文学作品等,因而很难满足科学输入的需要。应该说,中国大学生的应试压力较中学阶段大大减小,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输入的积累,为准确的输出做准备。 第三,尾重句和松散句转换技巧的总结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英语松散句和尾重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修饰限定成分的前后置上,英语中修饰限定成分多为由形容词/副词(短语)、介词短语,从句等充当的同位语、定语或状语,如果这些成分前置是尾重句,反之则是松散句。下列两组例子的a句均属松散句,b为尾重句,松散句和尾重句的灵活转换在掌握修饰限定成分前后置的技巧之后完全可以习得。 如a. He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b.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he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a. It will be possible to plan a manned trip to the Mars only when a great deal more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b. Only when a great deal more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will it be possible to plan a manned trip to the Mars. 6. 结语 必须指出的是尾重句在英语中大量存在,本文所提到的中国学生尾重句过频输出的问题指的是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过度使用尾重句的现象。那么怎样做到恰当适度呢?这就又涉及松散句和尾重句的功能和适用性的问题上了。其实,相比较而言,松散句和尾重句好比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其对立之处在于二者的结构恰恰相反,语义展开方式完全不同,强调的重点位置迥异。其统一之处在于,二者可以根据语篇和修辞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转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句子修辞方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语义表达和构篇的需要来定,而不是相反。 【参考文献】 [1]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66 (2). [2]丁往道. A Handbookof Writing [M].北京:外语讲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贾德霖. 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汉式英语语序特色[J].外国语,1990(5). [4]金积令.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J]外国语,1998(1). [5]刘宓庆. 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 1992(6). [6]李永兰. 圆周句在语篇中的功能[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郑银芳. 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