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学习写作的方法探究 |
范文 | 念斌 【摘要】初中语文课文篇篇都是名家手笔,农村初中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教师可以依据课标,对课文进行训练点的挖掘,分层次有步骤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方法;《新课程标准》;学生角色;课文特色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分量最重、难度最大、投入最多、收获最小的一项教学活动,许多一线教师都在费尽心力地想著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其实我认为,课本就是写作训练最好的范本,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点的挖掘和训练。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活用教材,抓住每篇课文的表达特点,巧借课文搭建写作之梯。下面,我就以2001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我利用课文进行作文训练的几种粗浅做法。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夯实作文基础 众所周知,作文的基础是语句。我每节课都事先布置学生将课后的读读写写部分按照各自的层次,选择其中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词语,将之连成言之有物的一段话。但是学生的写作基础差,甚至连一句话都写不清楚,或者只是简单地用词语堆砌成段。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常常抽出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范文,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评定,指出其中的优劣之处,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通过教师讲评定出优胜者,让全班同学模仿,下一节课继续讲评修改,修改讲评,再修改。如此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学生写出来的文段基本都是通顺的。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用上修辞和细节描写,字数必须达到300。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他们依据文章连词成句,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提取和概括。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在多数学生达到要求之后,再从文章中截取语段(和自己训练目标相关的)进行模仿。相信一学期后,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二、准确定位学生角色和水平,确定长期作文教学目标 我在每学期开学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书本翻看目录,依据课文篇目和课标的要求制订出长短期的作文训练计划;第二件事就是将该计划重新返回落实到具体的课文中去,将课文当作范本,寻找文中和写作训练计划相关的点,将这个相关的点当作教学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中考的作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因此,我的目标就是在初中三年里训练学生写好写人类型的作文。当然,学生首先要学会如何才能将一个人写好。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描写,可以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以及人物活动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描写藤野初次出场,鲁迅先生并没用按部就班地从头到脚地描写,而是抓住了“黑瘦”“八字须”“夹”以及“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现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我事先改写好的文段,让学生比较,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抓住这几个典型特征,其实就是为了写出一个独特的藤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藤野。把这段改成按部就班从头到脚地写,就是一个大众化特征,根本就无法有力地体现出藤野的特性。这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一个人,重要的是要做到抓住典型的特征进行刻画,表现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你之所以为你,就是因为你的独特,走到街上,别人能一眼看出你是张三,而不会把你错误地认为是李四,就是因为你的独特。所以这一单元,重点就是训练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课后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写语文老师,第二节课讲评修改,第三节继续修改。如果说学生能在第四节学会了,我觉得我的目标就已经实现了。 思路转向第二单元,这单元的课文有《雪》《雷电颂》《短文两篇——〈日〉〈月〉》《海燕》《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我布置的片段作文就是让学生从自然景物入手,写好自己身边熟悉的一切景物的特征。例如《雪》一文的教学,我就设置了一个片段作文——《假如雪落在平潭》。平潭本来是不下雪的,在南方,在小岛上,雪花飘飘洒洒……想象空间很大,值得描写的点也很多,可以在雪地里尽情嬉戏,可以在窗前尽情地欣赏雪花飞舞飘洒,可以惬意地享受这人、雪、大地、天空和宇宙。(特别要求:作文水平不高的可以模仿,作文水平相对高的可以创造。) 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对自然景物进行描绘。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本单元的文章进行主题提炼,因为本单元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丧失了意义,正如一个人需要灵魂。而作文的灵魂和生命就是情感。 例如《敬畏自然》一文,是对自然进行描绘,而主题在于“敬畏”。我们可从这一主题引申到环保。因此,我把作文的训练定位在对家乡景物的描写上,要求学生不能单纯地描写,而是在景物描写中体现主题或者感情倾向。我布置的训练题目为《我的家乡……》(人的参与、故事的纽带)。在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先学会如何在小片段中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后再延伸到段与段之间。 第四单元是特殊文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吆喝》描述了比较典型的极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样的地方特色造就了“胡同文化”。 我将写作目标进行了延伸,即将自然主题引申到社会主题,描绘那些富有地方特色能体现民俗风情的景物。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描绘平潭的一些名胜古迹,并且要求课后查阅资料,查找背后的传说故事,写一篇带有个人情感倾向的文章,题目可自拟。 到了第五单元,这些文章多是情景交融的美文,学生能体会到写景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其实就是选取特殊的事物来表达人物的志趣追求和性格爱好,比如《马说》《与朱元思书》。尤其是《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利用一个特殊的物像——柳树来表达自己的追求:门前栽种五棵柳树,以树的挺拔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孤高正直不为世俗折腰的可贵精神。我将作文的题目定为《窗外,那……》。 第六单元的训练则是第五单元的延续——写景、记事、写人的结合。这就需要让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在文中表达什么?是不是在寄托什么?再回头看看第六单元的文章《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这些文章或交代作者的行踪,或交代作者的遭遇,或说明事情的原委和始末,或是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闲适心情的表露、最个人境遇的不满、抑郁之情的宣泄……由此,学生就可以明白文章中不能单纯写景,而要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三、充分利用课文特色,确立最符合情景的作文训练 文字的表述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除了直接描写心理活动,没有比用环境来衬托的方式更加直接有效了。许多作家都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他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得心应手。 比如《藤野先生》中对上野的樱花的描绘:“上野的樱花烂漫时节,望去也确像绯红的轻云。”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樱花的特征进行了描绘:色红体轻,的确是浪漫,也确实吸引了不少人来观赏。如此美丽的景物居然让作者产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可见作者来东京不是为了赏花,而是为了救国,这想法居然是通过景物来体现的。《海燕》利用暴风雨中海燕的表现来象征革命者的战斗精神;《小石潭记》中通过充分描绘环境的清幽来表现自己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可见,景物对人物性格的反映,是直接描写无法替代的。只要学生训练好这一点,掌握了景物描写方法,明白了如何选取需要的景物来表现人物,就可以利用景物来表现自己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训练了。 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八月十五是個月圆人团圆的好日子,很多人都会在圆月下欣赏月亮,但是欣赏时的心情是大不相同的,尤其是留守儿童。我就此做了两种假设:(1)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你过节,你的心情如何?(2)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这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将这时的心情如实地描述下来,尽可能借助周围的景物来表现心情,结果是精彩纷呈。有位学生模仿《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的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下了“月白、风轻、林静、雾重”,从中可知他的心情之沉重。此时别人家团圆,别人家充满欢声笑语,而他却一个人走到林中,望明月,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亲人,那悲伤和沉重是可想而知的。全文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心情,却传递出浓浓的伤感。因此,单元的大作文题目就完全可以定为《那夜,那山,那水》。 一节课就45分钟,如何经济高效地利用好这45分钟是一门艺术。而作文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就得在分析时既能扣住课标,又能结合实际,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色而不分析作文的写法。选入教材的文章,无一不是经过反复筛选酝酿定编的,多为名家名作,或朴实无华,或凝练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玑,语言技巧都很高。我坚持师生平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心把课文中的名言佳句移植于课堂教学语言之中,凭借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时时熏陶感染于语言的特有魅力之中,以强化他们在自己的言谈和写作中对美的语言的自觉追求和把握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能灵活应用教材,从中挖掘,将课文教学和写作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倪辉.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10). [2]杨向群.课文即范文[J].安徽教育,1995(12). [3]张爱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2):50. [4]贾巧阁.利用典型课文教给学生写作方法[J].宁夏教育,1997(12). [5]张艳.借助课文范例写好记叙文[J].文学教育,2012(10):116-1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