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知识交叉+兴趣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范文 | 高艳霞 【摘要】知识交叉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兴趣驱动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方法。文章以怀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新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知识交叉+兴趣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导向支持、管理机制保障,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知识交叉;兴趣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怀院发〔2016〕48号/24)。 一、知识交叉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新的重要特征是知识融合与交叉应用,而知识交叉的实质就是不断创新[1]。调查表明,诺贝尔奖更青睐于交叉学科、知识融合的人才。科学发展史表明,不同学科的交叉点、知识的融合点往往就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点、新学科的生长点、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纵观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是培养本科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趋势和关键之举。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融合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内生关键因素,推进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業素质,促使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样化的思维分析方法进行创作[2]。 二、兴趣驱动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探究是人类的天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件事物的认知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知识获取的关键[3]。因此,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尊重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兴趣、创造、自信心、成就感、创造成果之间形成正反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以及创新创业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基于“知识交叉+兴趣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知识交叉+兴趣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核为知识融合和主体能动,通过知识融合扩展学生知识结构,通过主体能动激发学生内动力的积极投入,实践平台铺设发挥创新创业能力的舞台,项目导向支持引导课外实践研究方向,管理机制保障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成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早期孵化效应。 (一)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可以为学生集中提供训练场地、专业设备、交流空间等。目前,新媒体中心备有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并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工作室、学习小组和课题组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及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学习平台。工作室、学习小组和课题组虽然在实践目标以及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都具备学习模式灵活、专业技术含量较高、贴近社会需求等特点,有利于学生组成竞赛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其中,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体所组建的创新团队,30人左右,实践目标设置得较为精细化和精准化。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被分为运营组、文案组、影像动画组、航拍组、设计组、技术研发组等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都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同学,这样的搭配更容易使学生之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学习小组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兴趣爱好所组建,目前有web开发小组、大数据方向小组、中华传统文化小组、H5创作小组。跨学院、跨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在导师启发指导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兴趣做出主动的调节、控制,在实践中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相互交流。学习小组从学习形式上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依赖教师的倾向,而转向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练学生,学生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组是面向全校热爱实践创作学生的平台,组织不同专业、院系的大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教师指导在校学生成为科研助手。利用项目背景的复杂性及其客观限定性,打破专业及院系学科界限,提高学生主动跨学科进行创造性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渴求参加科研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要求,又能对教师所从事的科研任务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目前在研有五个课题,涉及网站开发、信息管理、大数据分析、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等方面。各课题组利用其软硬件资源和科研题目实施分散式培养,吸收感兴趣而且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担任科研助手,直接在课题组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 (二)项目导向 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实践式学习将引导学生面向不同应用领域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行业知识。在培养过程中,借助上述实践平台,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项目工作,通过项目导向的实践式学习,使同一团队中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相互协同的重要性和意义。 目前新媒体中心项目参与方法有学科竞赛项目、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等。 其中,鼓励学生根据学科交叉、专业特性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组队参与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湖南省公益广告大赛等课外竞赛等。通过组建跨学科参赛团队,构建技能竞赛平台,成员在竞赛准备及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检验作品和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发展找到着力点,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水平、组织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和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形式,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水平。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从搜集资料、整理文献、参与课题立项、科研讨论、撰写论文、提交成果等各个环节体会到学科研究逻辑的不同,参与学生经过项目的系统训练,很好训练了把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完成了从科学基础知识到科技创新作品的跨越。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计算机学院新媒体中心组建技术含量高、综合能力强的创业团队,直接对接企业,通过创业实践提高团队成员协作能力,激活商业思维等,加速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加快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进程,将项目导向工作贯彻到底。 (三)管理机制保障 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首先,新媒体中心在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理念,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搭建影像动画、美工设计、航拍、网站开发、微信平台运营实训场所,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 其次,新媒体中心设有项目专项经费,对于立项的项目组进行孵化,予以经费奖励,激励其积极性,并推荐申报各类各级项目。 再次,学生的选拔、评价与淘汰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评价标准,以确保进入新媒体中心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技能,是可造之才。同时,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层层筛选,选拔技术含量高、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进入技术组。 最后,高度重视学生团队培养,构建了“导师带动学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团队和梯队培养模式”。招新一般从大一开始,采用自主报名方式,通过提交作品加面试的方式進行考核筛选。新加入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加以夯实基础为目标的专项项目训练,随后进入综合训练项目组,每组由一名有经验的学长担任组长,带领大家完成校内综合训练项目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优胜劣汰。继续留在中心的学生慢慢可以独立承担校内项目,并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将进入创业团队,进入真实创业项目组,接受市场和企业的挑战。 四、结论 新媒体中心成立2年多以来,加入中心的学生已经由最初的不足5人增加到近50人。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燃起了极大热情,近年来各类工作成果不断提升,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中心学生拍摄的《怀化学院航拍全景图》点击量达2.2万人次;《怀化学院2016体育嘉年华开幕式》航拍视频在腾讯和优酷上达22万点击量;在各类学科竞赛、计算机作品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20项、省级奖励38项;有多个项目获院级、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先后服务“艺境艺术学校”“华汉茶业”“大嘴外卖店”等多家地方企业项目,拥有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 实践证明,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化作为管理手段,构建基于“知识交叉+兴趣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体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阶段,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越.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70-172. [2]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08):42-43,47. [3]王牧华,袁金茹.交叉学科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创新与体制变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2):66-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