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范文

    孙艳瑞

    近年来,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的案例广受人们关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缺少关爱。有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而缺乏管教;有的父母认知有误,以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和家长无关。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二是孩子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三是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甚至会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不当的指责。

    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

    第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態,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减轻学习压力。目前,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外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外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意愿来安排,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第三,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教育。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进步。

    第四,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学校要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介绍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总之,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