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课本是中考的源头活水 |
范文 | 高晓利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自语文统编教材使用以来,中考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试题更趋向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阅读量的考查,出题角度越来越宽泛。这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从课堂向课外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语文实践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分析、思考、感悟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初中统编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教读课主要由教师讲,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材的变化势必带来中考的变化,2020年的语文中考试卷已经表明,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将无法获得好成绩,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020年河南省语文中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1.通过描写景物来衬托快乐;2.通过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其实这还是考查写法,只是换了一个更宽泛的提问方式。那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怎样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可从正面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方面来思考,也可以从对比的写法上思考。)教学《孤独之旅》时,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恐惧的?(心理描写、感官角度、周围环境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思维的多元性。 教师应顺应学情,让教材服务于课堂教学。如探讨《变色龙》一文的主旨,可抓住“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展开,进而讨论分析奥楚蔑洛夫欺上媚下,见到将军家的厨师媚态百出,一副哈巴狗的嘴脸。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是怎么描写他的媚态的呢?”学生答:“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教师顺势追问:“这句话改成‘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可以吗?”这样抓住一句话,从语言比较到人物性格分析,再到语言训练。类似的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形成一種多角度思维的习惯,进而提升阅读文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出发。教师要用好教材、活用教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触类旁通,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会用一个月来备一课,查阅大量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阅读作者其他的相关文章,真正吃透教材,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授课时才能够具有教学机智,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引领学生阅读,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责 编 莫 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