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重视教师缄默知识的建构
范文

    廖 青

    [摘要]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影响其教学行为的知识类型。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仅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教师教育中,可以通过增加职前教学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形成。

    [关键词] 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9-0048-03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师教育中,我们更多关注教师的显性知识,而对那些在潜意识中支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识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部分被忽视的知识正是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所提出的人类知识中除显性知识外的另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知识——缄默知识。波兰尼对知识的这种划分使人们对知识本身的结构和组成,对知识的态度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缄默知识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内,对教师缄默知识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思考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内涵、特征及价值

    1.教师缄默知识的内涵

    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由此可见,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是一种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地影响教师行为的知识。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缄默知识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关教育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即教师自己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科内容的缄默知识,如有关“力”等物理学概念的缄默知识;二是关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缄默知识,如对于教育、教学、学习、好学生、发展等基本教育教学概念的缄默知识。前一种缄默知识影响到特殊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其看成是有关学科的缄默知识,后一种缄默知识则影响到一般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其看成是有关教育的缄默知识。

    2.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来自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来源于和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教师的缄默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而又不为教师所察觉,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个体性。教师的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是教师以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信念、价值等参与到教育实践中,从而不断建构起来的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深藏于一个人的观念之中,成为个体观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引和支配着个体的行动。由于这种知识不能系统表述和传递,因而很难与他人共享,只能由个体通过实践去领悟和获得。

    (2)情境性。教师的缄默知识必须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才能形成。建构主义心理学者斯皮罗等指出,在教学中不仅存在着结构良好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知识,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结构不良的知识。它是情境性的,随着情境的不同,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由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是丰富、鲜活、多样的,因此,它赋予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形成的境遇性。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但形成于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且也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才能被再次激活。

    (3)实践性。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行为倾向,是教师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结晶。这种知识是依存于一定的背景(观念、信仰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既在实践中建构,又与实践相关,最后还要指向实践。有学者指出,缄默知识的最终获得,只能依靠个人实践,其间包含着艰难的试错学习。

    3.教师缄默知识的价值

    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一般来说,个体缄默知识的获得往往先于规范性知识的获得。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它事实上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斯腾伯格等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丰富的缄默知识有助于教师对新的显性知识的理解,并最终将这些显性知识缄默化。

    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依赖于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只有经过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的锻炼,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缄默知识是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缄默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使其更快地从一个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建构策略

    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职前教师教育,还是在职后教师教育中,都必须重视教师缄默知识的建构。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获得。

    1.调整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适当增加教学实习和见习的时间

    由于受科学主义知识观的影响,我国的师范教育一向都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虽然缄默知识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缄默知识作为不可言说或难以系统表述的知识,难以通过正规的形式或渠道直接传递,只能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去总结和概括。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教育实习、见习和长期的实践才能获得缄默知识。基于这种考虑,师范生不仅要通过教育实习或实践去应用和检验从课堂上学到的显性知识,更要重视教育实践中专家教师的言传身教。

    2.改进教师教育中单一的“授—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

    重视实践性知识并不是说理论知识就不重要。相反,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不仅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师获得缄默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改变的只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模拟课堂、微格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使师范生体验真实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生成缄默知识。因而增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境性,让师范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觉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将这些知识内化,形成个体独特的缄默知识。

    3.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在新老教师的相互对话中形成缄默知识

    在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中,可以开展诸如活动分析、产品分析、课例研究等多种实践反思活动,通过理解和提示、检讨和澄清、重组和重构等使新老教师生成丰富的缄默知识。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可以使未来教师及在职教师有更多的实践和机会,在实践中通过指导者唤醒和提示其已有的缄默知识,并能加以澄清,可以避免已有的缄默知识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误导,实现未来教师和新手教师已有专业显性知识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在这种“临床观察与诊断”中,教师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技艺更精湛,使自己的缄默知识更丰富。

    4.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和丰富教师的缄默知识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和重要基地。立足本校、以校为本的全员教师培训,是以全体教师的全程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既可以使教师在校本培训中通过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快自身的发展,进而带动学校的发展,同时,通过任教学校的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又可以使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缄默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内化乃至生成和发展。缄默知识最有效的获取途径就是通过“师带徒”的模式。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必须发挥专家教师的作用,通过专家带新手的模式来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实践表明,许多新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去认识和体会教育缄默知识及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和获取更丰富的教育缄默知识。通过熟练教师和专家教师对未来教师或新手教师的言传身教,未来教师或新手教师可以掌握和理解大量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缄默知识。如果没有这些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未来教师和新手教师仅仅靠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在尝试中学习,甚至为了应对复杂问题而自己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查阅资料,寻求临时解决办法,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延缓教师专业成熟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特别是“师带徒”的培训模式是发展和丰富教师缄默知识的重要途径。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缄默知识

    有学者指出,内隐学习是获取缄默知识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内隐学习是指在不依赖于意识的情况下获取知识而且对自己学些什么样的外显知识并不知晓的一种学习。从本质上讲,内隐学习是直觉地获得复杂环境刺激知识的过程,它产生抽象的、无法言表的、无法表征刺激内部结构的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理想地获得,并可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准确决策。基于缄默知识的内隐学习理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无疑是促进教师缄默知识形成的良好途径之一。校园文化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在教师无意识中发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长期的影响和熏染下,会无意识地形成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而这些缄默知识又会无意识地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因此,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中小学,都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健康、活泼、求实、创新等积极的校园文化来将积极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于教师的心中,从而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方明.缄默知识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永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