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诠释“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 |
范文 |
鲁家宝,现任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学习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其中5项课题成果获一等奖;多次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在北京、上海、天津、宜宾等地作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2013年11月在浙江省乐清市南华学校成功举办“鲁家宝教学思想交流会”活动;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优质课,8人次获一等奖;撰写论文38篇,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报刊发表;组织教师依据构建的“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特征撰写案例,入编《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三下、四下)专著,于2012年12月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优秀教研员,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是河南省罗山县教学研究室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学生自主尝试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阶段性成果,荣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模式界定 纵观陈旧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思维受限制,毫无创新能力可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逐步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供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自主尝试,即学生在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情感作用下,在导学提纲“学什么”、“怎样学”、“学后有哪些思考”等问题导引下,运用尝试学习的教育理念探索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开发潜能。“自主尝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过程。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二是尝试学习,指先学后导,先说后评,学生在愉快、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敢于尝试,在尝试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愉快—尝试—愉快的良性循环;是在教师指导、合作、参与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生运用尝试学习思想建构起来的,适合自身学习风格,展示个性才能,并注重单位时间学习效益。“三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尝试、分析问题—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模式结构图(见图1)看,这一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符合多元智能理论,即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能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2];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即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二、模式基本特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方法灵活性,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是当前所追求的高效、灵动课堂。针对这一理念,“自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主要特征是先学后导,先说后评,开发潜能,即“先学后导”就是学生在导学提纲导引下,自主尝试学习例题,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先说后评”就是学生说或展示自学成果,生与生、师与生针对展示情况从肯定、质疑、纠错、建议等方面相互评议;“开发潜能”就是课堂上培养学生仔细倾听、乐于合作、善于交流、敢于尝试等良好习惯,开发学生阅读、自学、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潜能。 三、“三环节”设计要求 “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幸福成长为中心,先学后导,先说后评,开发潜能,和谐发展。为此,三环节的设计一要以问题引领为主线,即将文本知识问题化,引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尝试,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要以激励性评价为手段,即在自主尝试中对学习过程和效果不断进行反思性、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倡评价方法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使不同程度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同时,通过适时评价、多元评价、反思评价、延迟评价等缩小学生差异,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激励性评价是创新的动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于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成果,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动脑积极思考,或查阅资料,或与同学商讨,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对待一些潜能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经常使用“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用语,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大有益处。三要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即学生在自主尝试过程中依据任务要求,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尝试学习,个个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开发潜能,和谐发展的功效。“三环节“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教”的过程,也是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学”的过程,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的特征。“三环节”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 四、注意问题 “三环节”中的“提出问题”是通过师生共学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学生在自学例题中,通过文本的对话,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现文本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分析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来体现,就是针对提出的问题,借助学习方法和策略等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以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通过师生同乐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分析问题后,运用尝试探索学习方法和策略等进行训练和评价,使文本知识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创设情境注意问题性 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为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情境应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支撑,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土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內驱力,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深奥的数学道理形象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对问题的自主尝试意识,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研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德育性;以学生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为此要注意: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应自然得体,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有一定难度,要使学生“踮一踮,摸得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尝试研究性学习品质;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现有认知水平,切忌专为少数学生设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应避免设问含糊不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指向不明,表达一定要准确、规范、简明;四是创设问题情境应在最佳教学时间内设置,且设置的问题应做到少而精,开门见山,重点突出;五是创设问题情境应要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2.自主尝试注意有效性 自主尝试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尝试最大的特征就是主动性,与传统的被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自主尝试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达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要注意:一是导学提纲注重学法导引,引领学生会学。结合教学内容从学什么、怎样学、学后有什么思考等方面转变教与学的行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教师的指导、启发、提示、点拨的功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实现先学后导,为学生自主尝试搭起平台,成为引领学生自主尝试的一条有效途径。二是让学生独立自学解决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对照提纲认真看书、独立思考、积极尝试,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等多种感官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导学提纲引领下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这种建构完全是自主的活动。三是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灵动。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苦学变乐学到立志学的策略;差异发展,在一定范畴内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潜能而进行的选择性学习策略;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位学生都发展成为“完人”,而是基于学生潜能基础的科学发展观。 3.展示交流评价点拨注意实效性 展示交流评价是指学生在围绕导学提纲自主尝试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交流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把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在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与自己的同伴交流,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精神。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差异,不同的方法可能适合不同的学生,教师不要由于自己的偏好而强迫学生喜欢某种方法,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可以喜欢不同的方法,不要把自己喜欢的方法强加给其他同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课堂学习的“狂欢”。学生个人展示交流要明确展示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争取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练、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以其他人都能够听清楚为目的。其他同学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在同学发言时,其他人要注意倾听,提炼别人发言的要点;注意理解,能站在发言者的角度思考其合理性;注意对发言内容客观地作出评判,在别人发言结束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要先评价和回应他人的想法,再说明自己的看法;对他人发言的评价,在态度上要诚恳,要就事论事,注意不要在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发表意见。 “点拨”是指学生在展示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弄不清的难点、疑点、盲点、热点等问题进行评价质疑,以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在此环节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服务者,教师要掌控好时间,要控制好展示交流评价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地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要掌控好学生的情绪,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 总之,自主尝试强调的是学习的动力和状态,是一种主动、自愿和自发的学习,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三环节”中,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等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自主尝试三环节教学模式”是一个从“学”(学法导引)到“试”(自主尝试)到“评”(多元评价)再到“拨”(教师点拨)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必须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建构,学会理解、学会容纳、学会整合,学会行动,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一块适合于自主尝试、自我发展、形成技能、开发潜能的土壤。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 [3]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责任编辑 刘 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