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数学课堂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

    曾少华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要处理好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加强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的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一、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渗透心理适应辅导教育

    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一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学校,不仅是学习环境发生变化,而且学习活动方式由游戏变为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其生活经历中的一个全新的变化,这在心理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是一年级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利用教材资源,渗透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的心理适应教育。教师可以结合一年级数学教材的“数一数”——《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先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学生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使学生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并产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欲望。同时,给初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适应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通过这样的心理适应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成为一名学生的自豪感和义务感,使其尽快适应学校里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以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二、根据数学学习特点,渗透心理辅导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爱学习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成效。只有使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并持之以恒,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

    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对事物喜欢新奇、有趣、好玩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用数学游戏、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结合一、二年级教材中的“猜数”、“找座位”、“找朋友”、“对口令”等数学游戏,以及涂一涂、摆一摆、连一连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爱问、爱说、爱动脑筋的学习意识;结合“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产生愿意接近数学,想学数学的动机;结合教材中“曹冲称象”、“七巧板”、“刻漏”等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史料,培养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我要学习”成为学生心理学习的内部需要。

    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的特点,教学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要更多地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阅读材料,介绍现实生活中数学的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的历史知识、著名的数学问题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有所了解,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这样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渗透爱数学、爱学习的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主动的、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教育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形成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从一年级入学起,可以结合“1~5的认识”向学生明确专心听讲的学习要求,就是要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的发言,以及注意老师的表隋、演示、动作,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结合四则运算的口算、笔算(特别是小数乘除法的笔算)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书写整洁、独立完成、计算仔细、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的责任感;结合四则运算的简便计算、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使学生学会灵活选择简便方法合理地迅速计算,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例题的提示,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学习精神;作业的布置要注意把课后温习与预习结合起来,养成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长此下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就得到形成,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三、改变教学活动方式,

    渗透健康情感和意志辅导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应具有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刚毅果敢等人格特征。而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在数学学习中常常是通过数学活动达成的。

    要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拓宽心理交往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领悟、欣赏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一讨论研究一归纳总结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没有恐惧心理,既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合群教育。同时,建立平等、尊重、真诚的师生关系,也能使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发挥情感效应,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实现情感辅导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从而探索有效渗透健康心理教育的模式、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责任编辑 肖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