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做思结合促进学生内化数学概念 |
范文 | 吴碧云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如何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概念在学生心中得到完美内化?美国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见解颇深。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经历背景,感悟特点 数学概念是有形成背景的,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在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不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而是采用直白式教学。如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师采用告诉式教学:表中要统计的是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选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虽然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很多学生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可以增设概念背景教学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画出部分数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通常会想出三种方案:画线段图表示、画正方形或长方形方格表示、画扇形图表示。让学生进行画图对比,他们会发现,如果要比较精确地表示百分比,就要把线段平均分成100份,把正方形或长方形平均分成100小格,画图时间太长且不容易做到精确。用线段图时,所占百分比是与原线段重叠的一部分线段,不直观;用方格图时,相对直观,但图形显得不完整;而使用扇形图表示百分比时,以圆形表示总数,无论圆的直径多大,只要用360度乘以部分数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扇形圆心角,不必把圆周均分为100份,且由于扇形是圆的一部分,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可以呈现得非常直观并美观。可见,增加概念背景的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 二、交流认识,深化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首次接触新概念,学生的第一印象最深刻。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同龄人的语言交流使学生能听得更明白,更易于理解新概念,并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概念的属性;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训练逻辑思维。 例如教授百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百分数为什么是特殊的分数”。学生的理解是多样化的:有的说“特殊在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有的说“特殊在它的写法上有特殊的符号%,不用约成最简分数”;有的说“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任何数,小数、整数均可,可以分子大于分母或小于分母”;有的说“正因为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比较的结果,标准始终是100份,与它比较的量就可能是这样的1份、0.8份、236.1份……所以分子可以是任意数”。可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的定义或者解释某一数学原理,说出自己的思考或表述自己的发现,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智力活动更活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透过表面看实质,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 三、直观凸质,丰富表象 “没有概念的直观是无用的,没有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是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最有效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手段应该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到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例如二年级教授“观察物体”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从正前方看过去,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学生很难建立这一表象,总认为所观察到的上方与下方是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直接观察是模糊的。要怎样改进呢?可借助光的影像原理。教师可开启手机中的手电筒功能,用手电筒分别对着圆柱体的上面与下面、左面与右面照射,使学生看到它在黑板上的投影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又如三年级认识“倍”时,观察比较2个苹果与6个梨的数量关系,可以进行差比,差比是一一对应关系,梨比苹果多4个。还可以把2个苹果看作一份,6个梨就可以分成3份(一份与一份间可稍微隔开),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3份是怎么来的。这时大数与小数关系不是差比关系,而是大数里包含几份这样的小数。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几倍”这一概念的关键点,就是除法概念的拓展。借助有效的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 四、拓展延伸,完善建构 以问题驱动,让学生带着思辨进行探究,伴随着质疑、判断、分析、综合、概括,从外显走向内隐,从而建构出清晰的数学概念,形成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循环小数”时,教材中提出问题: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呢?学生各自列出许多算式计算,发现所得的商不是有限小数就是循环小数。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循环小数”,之后课程就结束。这个教学过程只是对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进行分析,没有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认真观察两数相除的结果,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学生会提出问题:什么时候所得的商一定是有限小数?为什么除不尽时,商一定是循环小数而不会出现无限不循环的情况呢?并会针对此问题展开探究。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发现一个数如果除以10、100、1000……这样的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10、100……这样的数总是可以分解成只有2、5或2和5相乘的形式,由此获得数的共同规律:通过商的变化规律能把除数变成只有整数因数2或者5,这个除法算式的商一定是有限小数。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很快发现“4÷25、14÷20、19÷8、29÷125、12÷15(被除数与除数同时除以3变为4÷5)”等的商一定是有限小数。 那么为什么除不尽时,商一定是循环小数而不会出现无限不循环的情况呢?是因为除不尽时余数出现了重复,商也就随之出现重复,就产生了循环。那么余数有可能不重复吗?答案是不可能,因为余数总是比除数小。比如除以7,余数当然只可能是1、2、3、4、5、6这6种情况,所以至多除到7次,余數必定会出现重复,所得的商就出现循环。因此,如果除不尽时,不可能出现不循环的现象。 以上探究过程把循环小数的来龙去脉探索得清清楚楚,把循环小数、小数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余数的知识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概念完美地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建构。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