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聚力“微德育”让立德树人接地气有实效 |
范文 | 单既玉 魏云东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并日趋多元化,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或载体。面对势不可挡的“微”世界,学生的思想、心理等都在发生着“微”变化。面对新形势,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局立足县域实际,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了“微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有特色、可操作、效果好的“微德育”实施方法和路径,开辟了以“微”见“效”的立德树人“微阵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 一、加强管理“微德育”,确保管理育人有活力 一是完善“微制度”,規范“微行为”。例如,建立了“督促卡”制度,引导学生仔细记录自己的完成情况,方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作出调整,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家委会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微信、家访、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实现了家校“微协育”,促进了学生阳光成长。 二是捕捉“微现象”,预防“微问题”。引导教师善于捕捉学生错误发生前的“微现象”,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行为,预防了“微问题”的发生,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助推学生成人成才。 三是成立“微小队”,加强“微督查”。组织学校成立督查“微小队”,举办督查队员聘任仪式,宣读聘任名单并颁发聘任证书,配发督查小黄帽及记录板。其职责是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督查,及时发现不良习惯,并整理上报至学生发展处,使不良习惯在校园内无处生存、无处遁形。根据督查队员的表现,每周对优秀督查员进行表彰;根据督查员的督查记录,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措施,促使每位学生都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实施文化“微德育”,助推文化育人了无痕 一是班级“微文化”,实现“微养成”。在教室里设立“图书漂流角”,创办不同主题的黑板报,开设“百科海洋”“美文荟萃”“书画园地”等栏目,锻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版面设计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学会判断、学会欣赏,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中培养“微习惯”,促进“微养成”。 二是校园“微文化”,实现“微熏陶”。在建设“微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校因地制宜,通过精心设计一个标牌,设法扮靓一块展板,商讨发出一个倡议,用心育好一片花草,辛勤美化每个楼层,开设“校园之声”“好书(美文)推荐”“励志演讲”“心灵之约”等“微文化”建设,实现“眼前是景致,是提醒,是教导;心中是收获,是快乐,是成长”的“微文化”育人功能,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是乡土“微文化”,实现“微育人”。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郑玄、晏婴、刘墉三贤人物遗迹,搜集三贤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的成就和影响,增强家乡自豪感。通过探究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四宝”起源,走访民间艺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高密市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艺,了解悠久的历史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三、落实课程“微德育”,打造课程育人主阵地 一是学科“微课程”,渗透“微德润”。研究表明,人一次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一般前5分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因此,高密市教育局组织学科教师开发了学科育人“微课程”,让德育渗透在课前的5分钟微课中。“微课程”不仅是对学科育人课堂实践的创新,更是一种以课程实施为保障、长效管理为抓手的德育教学新模式。 二是播放“微视频”,进行“微教育”。组织学校成立“微德育工作室”,在较高年级通过拍摄、播放“微电影”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学校和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购买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热播的《中华传统德育动漫故事集》,每周播放一集。这些名人成长小故事内容生动,寓教于乐,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感受,感召着他们的言行。 三是开展“微考核”,给予“微评价”。打造“评价微课程”,组织学校、班级对师生参与的“微德育”活动进行统计并“微考核”,赋予“微分数”,计入师德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在学年末给予“微评价”“微表彰”。对于表现好的学校、班级、家庭和学生,可评选为“微德育示范校”“微德育优秀班集体”“微德育好家庭”“微德育先进个人”。通过表彰活动,进一步促进“微德育”活动健康、有序地蓬勃发展。 四、组织活动“微德育”,增强活动育人实效性 一是社团“微组织”,助力“微成长”。建立“微活动”指导中心,指导学校组建“三人行”志愿服务团队、“向阳花”互助团队、“学雷锋小组”等二十多种微型社团,组织学校社团开展各类“微活动”,让学生经历“微体验”。此举全面激活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品格和心理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是实践“微活动”,经历“微体验”。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莫言旧居、莫言文学馆、单家大院、孙家口伏击战旧址等莫言文化基地参观,感受莫言的奋斗历程,感受高密人民在抗击外来侵略时表现出的英勇不屈的精神,从中汲取成长、成才的力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间、企业和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经历“微体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是线上“微平台”,促进“微交流”。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建立“高密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搭建了德育“微平台”;建立了“微德育”工作微信群、飞信群和QQ群,协调、调度和推进各学校德育工作,交流德育心得、创新做法、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开展线上“微德育”传递活动,探索“互联网+德育”育人新途径,实现了“微德育”教育资源覆盖及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无“微”不至,润“德”行远。高密市“微德育”新模式将教育契机渗于生活,让师生自主选取生活中生动的、直观的、本真的道德素材,以小切入、细操作、乐接受的形式扭转传统德育弊端,促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开放状态下走进社会、走近他人,自觉自悟自需地发展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自我教育力,进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