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农村学生色感能力训练
范文

    孙乌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工程的逐步推进,美术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应开展以体验性、探究性和综合性为主的美术活动,这不仅顺应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也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空间限制。本文从《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谈起,分别从“铺设渗透,初见色彩;激活求证,认识色彩;拓展延伸,探寻色彩和融会创新,活用色彩”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色彩的视觉感受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 实践活动 色感能力

    一、学校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为主的农村小学,经过在校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的色彩基础知识和色感能力偏弱,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笔者对学校二到五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色彩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短暂的识记,对于色彩的应用能力更是薄弱,课堂学习与真实生活脱离现象明显。

    这一学期对为了改变现状,笔者开展以“你好,色彩”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于轻松愉悦的美术学习氛围中学习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的加以运用,同时在色彩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和分析等能力。

    二、美术实践活动中的色感能力培养训练

    立足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8课《三原色与三间色》,此课是小学段美术教学中初次涉及色彩基础知识,本课的有效教学有助于今后学生的美术创作。笔者在学期初对整册教材进行梳理,选择色彩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尝试将“你好,色彩”这一美术活动贯穿整个学期的美术教学之中,从而提出四个活动主题:铺设渗透,初见色彩、激活求证,认识色彩、拓展延伸,探寻色彩和融合创新,活用色彩。常态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概念有深度的理解和内化。而美术实践活动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还能扩大学生美术学习的参与面,更能让他们在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艺术素养。

    (一)铺设渗透,初见色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单纯的“一课一教学”只能让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存在于短暂记忆或仅体现于课堂作业,很难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和体现。笔者根据《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美术学习活动,在每一堂美术课中进行了内容铺设和渗透,力求在整个学期中都将色彩知识贯彻始终。

    学期伊始,在三年级各班的美术学习小组分组命名环节中,笔者有意将各小组名称设定为“三原色组”、“三间色组”、“对比色组”、“类似色组”和“冷暖色组”,并将这些相关的颜色展示在小组的桌面上,让每个学生在学期一开始就对色彩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由于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提到小组名称,利用听觉加深学生对色彩名称的有效记忆。

    学习的途径是多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美术语言以小组名称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简单的色彩文化留在了美术教室的课桌上,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认识了色彩。初见色彩,学生不仅对色彩的名称有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滋长了他们对色彩知识的一份好奇。

    (二)激活旧知,认识色彩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美术活动的开展也要从课堂教学出发,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一个有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因为课前的铺设,教师可以利用已有印象开展教学,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中的旧知,教学便是学生积极求证新知的过程。

    执教三年级上册第8课《三原色与三间色》这一课时,经过一个月色彩文化的熏陶,这一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就如见到熟悉的朋友,他们一看到课题就开始窃窃私语,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提问。

    问题1:你在课题上发现了谁?

    问题2:你能说说你已经知道的色彩知识吗?

    问题3:你还想知道哪些色彩知识?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已经不是新知识的传授,更多是对学生心中好奇的解惑,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

    (三)拓展延伸,探寻色彩

    教学不应该是围起一堵墻,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中,面对他们照本宣科,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人要与其所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就必然要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就必然要回归于社会生活。色彩不仅仅只在课堂之上,大千世界里,满目缤纷,寻找生活中的三原色与三间色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活动。

    《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教学之后,笔者给三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任务,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种带颜色的瓶盖,尤其是红、黄、蓝、橙、绿、紫这六个颜色的瓶盖。经过一星期的努力,三年级学生共收集了几百个瓶盖,为了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笔者利用彩色瓶盖对色彩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对瓶盖进行材料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件件有趣的色彩装饰作品。

    在学生收集瓶盖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张收集反馈表,根据反馈表,各小组要向全班同学汇报收集的情况,收集到几种颜色的瓶盖,从这些瓶盖中说说你知道的色彩知识。

    (四)融会创新,活用色彩

    知识的运用,不是把知识保存在头脑里,我们要做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与学习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色彩知识,笔者不仅在《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中设计了与色彩知识有关的作业,并在第五册教材中挑选了其它教学内容进行色彩知识的渗透,并将色彩知识以逐层递进的形式加入到作业要求中。

    课例1:第六课《夸张的脸》,针对这一课,在常规陶泥教学之后,又根据色彩知识开展了一次以夸张的脸为内容的绘画创意课,让学生利用三原色和三间色为夸张的脸上色。这一课的教学是对三原色三间色的复习和巩固。再次加深印象。

    课例2:第十四课《彩色拼贴画》,在执教这一课时,笔者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红黄蓝、橙绿紫六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纸张,并说说选择的理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色彩知识,选择三原色、三间色,或者也会结合自己的小组名称,选择对比色或类似色,通过色彩选择和理由阐述,评价学生色彩综合应用能力。

    人眼对色彩的敏感度,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心理效应,是灵性与理智的契合,它没有规则可循,但有方法练。通过提高学生的视觉经验,实践应用,从而能很好的提升学生感知色彩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不仅是美育的启蒙阶段,更是学习和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阶段。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色彩也就不存在艺术。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色彩知识。美术活动正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辅助学生理解色彩要素,培养色彩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艾宾浩斯.记忆心理学 通过实验揭秘记忆规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07

    [3]杨中华.绘画色彩的视觉表现方式述论.电影评介,2006.14

    (宁波市奉化区畸山小学 浙江宁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