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运用比较借鉴策略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
范文 | 崔玉兰 解读教材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教材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比较借鉴策略有利于全面、辩证地解读教材,使教师更能找准知识的异同点,进而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保障,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一、从知识的承上启下中比较借鉴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除了要了解知识点在课时、单元、学段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还应清楚地知道从哪里着手开展教学,并要对知识前后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这样,教学的预设才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运算”模块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体现运算能力的“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重头戏”。从知识的逻辑方面来分析,算理是算法形成的基础,算理的教学理应排在算法之前,这是目前大部分教师的共识。如果用比较借鉴策略来解读教材,就会发现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进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如人教版修订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和三年级上册的“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两课在内容上具有承接性,可首先比较一下这两节课的例题。“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在“参观博物馆”的情境中引出的算式,进而利用小棒帮助学生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是从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信息中引出算式,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进而迁移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学习。从知识的起点、重点、难点来比较,它们存在以下不同之处。一是前者先借助几何直观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后者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上。二是前者先理解算理,再总结算法;后者先迁移算法,再理解算理。三是前者注重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后者注重对转化思想的感悟。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比较借鉴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是算理在前,算法在后。当新知的建构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时,教学的切入点应从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开始,再掌握算法;当新知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转化时,教学的切入点应从引导学生尝试建构算法开始,再来解释和理解算理。 二、从内容的编排变化上比较借鉴 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源,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素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教师要通过对新旧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时期同一项内容在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区别、编排特点的异同,进而理解其深刻的意义与内涵,从本质上理解教材,挖掘数学思想并把握教学的核心。 以“统一长度单位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内容为例,若将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修订版教材中例1的情境活动进行比较,就会引发以下思考: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用相同的物品测量其他物品的长度是否合适?为什么修订版教材不再把体积为1厘米的正方体当作“统一的长度单位”?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用相同的物品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长度,会使学生认为测量任何物体的长度都必须用“相同的物体”——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这会影响学生以后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对学生理解“测量同一物品的长度也可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测量”造成困难。而修订版教材则排除了这些疑虑,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后续学习。教师还应该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一种物品都不能作为长度单位”,如用小刀去测量文具盒的长度,不是把“小刀”作为长度单位,而是把“小刀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二是把体积为1厘米的正方体当作“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不利于1厘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修订版教材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时,安排了四个活动,即“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量一量”,期望以此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清晰的1厘米长度单位的表征,培养数感并渗透度量意识。知识是依靠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联系起来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借鉴,就能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 三、从不同版本教材中比较借鉴 以“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这一知识点为例,人教版修订教材、北师大版修订教材和苏教版修订教材在对教学内容的时间和章节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人教版修订教材和苏教版修订教材都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而北师大版却将其安排在一年级下册。针对三种不同版本所涉及的计算方面来说,北师大版修订教材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衔接上更紧密。如果把主题图中小青提供的信息“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改为“少2个”,就不用涉及退位减法,更能突出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同时,在教学例题的呈现方式上也各有不同。人教版修订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境,北师大版修订教材在“回收废品”主题中创设了“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的情境,以对话的方式展现收集塑料瓶的有关信息。而苏教版修订教材则创设了“三位同学做红花”的情境,也采用了对话方式展现做红花的有关信息,并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发现,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但人教版修订教材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提出的问题答案也是唯一的,条件简单、目标明确;而北师大版修订教材和苏教版修订教材提供的信息更多,提出的问题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三种教材虽然都能通过动手操作,采用“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形成表象—建立模型—抽象算式”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模型等数学思想;但人教版修订教材在教学策略上既突出了画图的步驟,也突出了简明的图示法。值得借鉴的是,人教版修订教材和苏教版修订教材都能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今日的教科书,明日的心灵。”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与借鉴,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好数学教学的“中间地带”,进而不断反思优势并扬其长,整合借鉴而补其短。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