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范文

    张旭如 高倩

    

    

    

    摘 要:文章以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应用知识及操作能力为评估指标体系,对山西省六个市的1042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发现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不强;不同年龄、学历、学科的乡村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作者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硬件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增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动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等等,以期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的有效提升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应用知识;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4-0064-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发展”。[1]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已经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和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健全,教学资源下载平台、网络交流互动平台等也都能够正常运行。然而,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然比较薄弱,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依然相对缓慢。尤其是乡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不高,这直接影响着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那么,当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究竟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的有效提升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乡镇或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为了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山西省的总体情况,调查范围均衡分布于大同、忻州、吕梁、晋城、临汾、运城等六个市。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042份,教师的主要数据特征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学科和以往有关调查数据接近,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表明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同时统计数据表明,调查对象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是目前基础教育中的骨干力量,调查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行建构了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并据此编制了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根据教育学相关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

    为此,本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出发,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为应用意识、应用知识以及操作能力三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2014 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并罗列出相应的内容。[2]

    笔者据此编制二级指标,并将其可操作的行为编制为三级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根据表2编制问卷,包括三个维度20个题项,内容包括教师的应用意识、应用知识与操作能力,让教师自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方式,备选答案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为 5 等,分数从 1 到 5 分,分值越高,表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越强。此问卷经过信度检验,信度α系数0.979>0.800,说明信度良好;对结构效度进行了KMO 和 Bartlett球形檢验,所得的 KMO 值为0.970,sig<0.05,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情况

    本问卷为3个维度20道题,分数共计160分,为了方便研究,统计时折算成百分制计算,结果见表3。

    (1)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由表3可知,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部分的均值是59.72,没有达到及格水平,在三个维度中得分最低,说明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较为薄弱。

    结合访谈的结果,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乡村地区一般都比较偏远,信息比较闭塞,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非常有限,一般都习惯且满足于运用比较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工具,主动改变的意识和动力不强。

    第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受“社会趋同效应”的影响,当教师在作出决定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作出和大家一样的决定[3],所以当大家都不使用信息技术时,自己也不使用。比如,一位乡村教师提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想过使用信息技术,觉得省时省力,学生可能会更感兴趣,但是我看大家都不用,于是我也不用”。

    第三,学校缺乏完整的评价制度,且没有落实到实处。调查发现,乡村学校制定了一套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制度比较笼统且主要侧重于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使用情况的评价,而对于教师在备课、学生评价、自身发展方面涉及的非常少;此外,没有将制度落到实处,没有实施激励措施,教师的积极性不会很高。一位教师说:“我们学校虽然有信息技术使用管理条例,但是这种东西都是摆设,从来都没有落到实处,学校看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不管过程,只要成绩好就行”。因此,从学校管理层到教师,在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时,就没有主动使用新技术的动力和意识。

    (2)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知识部分的均值是69.46,高于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的分值,仅处于及格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乡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他顾。调查了解到,乡村学校的教师非常短缺,他们的教学任务较多,压力非常大,因此,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更多的学科软件,去研究如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去学习如何制作微课。有教师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一人分任多职,除了平时的教学任务外,我们还有别的工作,比如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健康,任课教师要学习各种文件,根本没有心思和多余的精力”。

    第二,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学实际所需。由于国家近年来的重视,乡村教师都接受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其内容主要以操作性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较少,包括网页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录像的编辑等,这使得教师对于理论类知识了解较少。

    (3)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部分的均值是75.5,处于中等水平,在三个维度中的得分最高,但是总的分值依然偏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职前教育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滞后。据了解,目前一些高校比较忽视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内容比较老旧,新的技术难以及时进入课程,而且开设时间较短,课时不够,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机会较少,且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存在着应付的心理,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

    第二,教学实践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访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这是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根据相关调查,90%的乡村学校仅仅有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且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是由别的学科教师兼任的,这就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难以真正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位乡村教师说:“我们都是上公开课的时候用一下多媒体或者投影仪,平时上课根本不用,主要是不会,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有时候甚至借用别的老师的PPT,最多在他的基础上做做修改而已”。

    第三,培训的实效性不高。目前,主要的培训形式有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线下培训主要是“面对面”的专家培训,教师能做的就是听专家的讲座、记笔记、拍照、录音等。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师们接收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仅仅在接受培训期间可以直观、近距离地和专家进行探讨,但是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教师培训完之后不能及时巩固知识,逐渐会将在培训中记的笔记、拍的照片抛之脑后,不会再钻研或在实践中亲自检验。其次,培训结束后,教师不能及时地接受反馈,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自评和检测。

    当下远程培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不影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培训。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不足,没有认识到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而是将培训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许多教师消极懈怠,存在应付的心理,这也是线上培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一位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说:“有的教师不重视网络培训,培训过程中的网络视频没有认真看,只是为了完成培训进度。最后有一个自我检测,一些教师在网上搜一搜答案然后填上,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部差异状况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目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整体上来说不高,而且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教学科目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本文将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探讨影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因素。

    (1)不同年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的年龄分为4个区间,采用多重比较法来比较年龄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教师信息技術应用能力显著性水平为 0.01< 0.05,如表4所示,差异显著。而且年轻教师的均值较高,说明年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高于年长教师。其原因在于,年轻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有较强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源泉,只有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能被激活,才能转化为动机。

    调查发现,大多数年长教师已经取得了高级职称,到达职业的天花板,他们不需要再晋升职称,相对于年轻教师,他们比较安于现状,甚至有些年长教师由于教学压力会产生“职业倦怠”。而在乡村任职的年轻教师大多数都是刚刚大学毕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教师编制,或将乡村学校当作一个“跳板”,当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会跳到待遇、环境更好的其他学校,因此他们会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此外,年轻教师有更多的培训机会。经过调查可知,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强,能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因此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86%的年轻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年长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则相对较少。

    (2)不同学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的学历分为4个区间,采用多重比较法来比较学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性水平为 0.032 < 0.05,如表5所示,差异显著,而且学历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师均值较高,说明学历越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越强。

    近年来,对乡村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很多的研究生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去乡村任教。学历代表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一种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对技术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更高,因此教师学历越高,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就越多,对信息化认识更充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3)不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的教学科目分为科学、人文以及艺术三个类别,采用多重比较法来比较教学科目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教学科目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性水平为 0.040 < 0.05,如表6所示,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分析可知:语文、英语以及道德与法治等人文类的学科,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弱,而数学、物理等科学类的学科,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强,这与学科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仅凭想象是无法理解相关知识的,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仅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要借助信息技术更直观、更形象地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更高。对于语文、英语这些人文类的学科,教师更强调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要求“教师讲完,学生记会”,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强烈,因此这些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弱。艺术类课程由于学生的操作性强,与教师的互动性强,教学过程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低,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较弱。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强硬件环境的建设与维护

    目前,乡村学校的设备已经基本具备,但是由于硬件更新频率慢,学校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因此设备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故障,因而导致闲置或降低其功能使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鉴于此,笔者建议如下: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学校设备的定期排查和系统更新,以维持信息设备的持续使用;二是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硬件设备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设备的维护意识;三是学校能够适当地自筹经费及合理安排人员,以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

    2.增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动机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动机是应用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改进教学的作用并且在教学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要增强教师的应用意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让乡村教师以及中小学校长都能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形成乡村学校重视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二是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在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转变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引导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的工作中;三是乡村中小学校长要有信息化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为教师起到示范和带领作用,鼓励并引领越来越多的教师真正愿意并且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3.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培训制度:一是合理安排培训人员,积极鼓励和支持中老年教师参与培训,增大农村教师群体的受众面;二是培训设计更加精细化,培训更有针对性。由于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差异,所以在培训时要有针对性,對不同能力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比如对年轻教师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以及处理教育资源,如何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进行网络交流,遇到因信息技术问题而出现的意外事故时该如何处理;对于中老年教师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比如制作课件的方法、如何恰当地选择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等;三是注重诊断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要引导教师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教学当中,不定期地组织公开课及交流活动,让校长和教师互相学习和借鉴,也可以检验教师的培训效果。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竞赛,并且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1]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Z].

    [2]教师厅[2014]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Z].

    [3]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7-64.(编辑:李晓萍)

    *基金项目:2018年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实施”(编号:2018041040-1);2018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18B06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