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初探 |
范文 | 李丹 [摘 要] 和谐社会发展中需要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所以我国也提出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实现需要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为着手点,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建设也是社会人际关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人际交往引导的必要性、现实问题、引导教育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234-02 新时期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期望,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基础,所以还需要做好人与人和谐发展关系的引导和构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化,也使高校的生源更加廣泛,学生素质差距越来越大,进而造成一定的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而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大部分都来源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和谐,所以加强对大学生人际和谐关系的构建和培养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个人理想与现实间存在落差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心理。很多学生都曾经有过丰满的理想和个人期望,希望通过自身多年的学习和努力能够进入重点本科院校,但是最后未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高职院校,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存在逃避现实,不敢正视自身的情况。 (二)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学生的素质也逐渐下降,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本科落榜的学生,所以文化课以及综合素质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也会低。这也导致学生的素质差距较大,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存在一定的阻碍。 (三)心理问题明显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已经成为“90后”的天下,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溺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在进入高校后,面对新的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情况,而且不愿意服从学校的管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周围的老师、同学难以和谐相处。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一种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学习、社会生存技能的掌握以及社会规范的遵守等,进而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获得更强大的社会生存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中发展自身个性的同时,接受社会生存技能和道德规范,进而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被社会接纳[1]。大学阶段是学生由独立个体向社会过渡的阶段,所以也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社会化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必须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进而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由于教育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通过互相的观察和交流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认识到平等与竞争间的关系,加强人际协调能力锻炼,完成社会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个人的人格是对其心理状态的体现,同时也是人心理行为的反映。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自我意识也会逐渐实现统一,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通过人际交往活动能够从自我交往的方式、交往同伴的偏好以及他人的影响和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中逐渐认识自我[2]。人际交往中可以以他人为镜,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正确认知自身的形象。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借鉴,从而客观地认识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大学生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弥补这些短板,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有利于大学生观念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 信息时代下,信息的获取能力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存储量,获取对自身发展的有效资源,实现思维方式和理念的更新,有效地改善僵化的思想和老化观念的束缚作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观念的产生和更新速度加快,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使人们脑中的观念呈现多样化。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信息,拓宽视野,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也能够提升交往能力,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知识的获取也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和谐校园的建设中需要通过对各要素的协调,促进师生间、生生间、教师间以及人与校园环境间和谐相处。校园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非常重要。校园的和谐性与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具有直接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保持平和的心态,教师间、师生间以及生生间都能够保持友好的关系,从而使师生融为一体,有利于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开展和管理[3]。化解校园内人际关系的障碍,解决学生因为学习紧张、就业压力大等方面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一)交往的功利化趋势明显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交友需要以感情为首位,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中,需要做到志同道合,而无关乎金钱和地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物质性也越来越明显,而这种思想也使纯洁的友谊笼罩上功利化的色彩。这也使高职院校中人与人交往看中的是交往对象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这种交际理念下的交往方式也会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在意经济利益。 (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要求苛刻,而自身很难认同和宽容他人,不会为他人考虑,缺乏合作精神。这种思想也限制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在与老师、同学以及朋友的交往中,往往只是想满足自身的欲望,缺乏主动付出的精神。 (三)异性交往失度 很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彻底的自由,所以在交友和恋爱方面也更加开放,特别是和异性交往中过于放纵,忽视了道德规范。在大学中恋爱,会使交友的圈子缩小,情侣为了获得更多的私人空间,逐渐疏远昔日的同学。 (四)网络交际模式淡化现实交际 “90后”的这批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优越,同时独生子女居多,缺乏兄弟姐妹间的交流,从而使他们表现出渴望交流但是又害怕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因此,网络游戏成为他们寻找自信和排遣孤独的重要方式。通过网络与陌生人进行沟通,不需要显示自身的真实身份,而且可以不需要口语进行交流,使学生将一些平时无法说出口的话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破坏了传统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心灵被防护墙所阻隔,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4]。这种网络化的生存和交往方式也会影响学生以后的思维方式。 四、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 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其自身修养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自我修养培养的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幫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走出网络的限制,扩大交际范围。学校可以通过社团等组织的构建,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学会倾听,掌握社交礼仪,消除自私、偏见等不良心理。此外,学生还需要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校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升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人际关系教育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手段,忽视思想道德的正面引导,因此还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础,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人际交往教育内容,比如,为学生讲授社交中的礼仪,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着装;引导学生以诚待人,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里如一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处理好与他人间的关系,缓解社交压力。 (三)把握交往限度,注意言行尺度 人际交往中需要注重交往的度,包括交往的深度、广度以及紧密度。首先,注重对交往广度的限制,交际面过宽或过窄都可能会导致交际的不良效果,进而使交际的时间消耗长,交往的质量不高。或者交际圈过窄,导致消息闭塞,交往局限性强;其次,注重对交往深度的把握,在交友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些志趣、爱好相同的人深交,而对一些“三观”不合的人则需要敬而远之,这样把握交友的度才能够保证交友的质量;最后,交友的亲密度也需要适当。朋友之间虽然可以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是也要给彼此留有足够的空间,不会影响彼此的正常生活,同时时刻保持新鲜感,防止因为摩擦导致友谊的发展受限。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家庭和谐的氛围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和谐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能够理解和体谅他人,从而也更能够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而社会的文化、舆论环境等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风气的营造,可以为学生和谐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实现对人际关系的有效引导。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和谐人际关系为基础,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参加社交活动,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而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加强人际交往的引导。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使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所以还需要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引导方式,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霞.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问题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3(21):262-263. [2]别如娥.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4):187-188. [3]苏日娜,李静.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J].读书文摘,2016(12):64. [4]孙文中.高职院校人际关系和谐化构建分析[J].长江丛刊,2017(9):2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