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国高等教育巨额捐赠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① |
范文 | 杨德岭,徐来群 [摘 要]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巨额的捐赠基金,是免税制度和大学本身追求捐赠基金累积的结果。免税和市场的投资成为美国高校捐赠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民办高校应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捐赠税法,加大捐赠工作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加强捐赠基金管理,明晰高校产权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捐赠的税制激励体系。 [关 键 词] 美国;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捐赠基金;免税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012-02 一、引言 教育捐贈是社会公益捐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捐赠者为资助教育事业无偿将财产赠予教育组织的一种慈善行为,教育捐赠是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补充渠道之一。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20余年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已成为培养人才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还处于配角地位,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还不强,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也没有形成整体优势,面临着办学经费困难的局面。世界各国在解决办学经费短缺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美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相对成熟与完整的制度,成为各国同类制度的成功典范,反观我国民办高校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而,中国民办高校应借鉴美国高校捐赠的经验,弘扬中国兼爱思想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慈善捐赠活动,拓展筹资渠道,增加民办高校经费,促进民办高校健康稳定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美国高校巨额捐赠及基金资产增长情况 美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巨额的捐赠基金资产增值主要来源于捐赠、基金的投资、不动产的增值等方面的收益。有关统计显示,美国排名靠前的高校更加依赖捐赠,其中私立大学办学经费中有20%来自捐赠。[1]因此,美国高校的捐赠收入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健康发展的基础。 2006年,美国的高等教育获得280亿美元的捐赠,2007年达到了29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2],此后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捐赠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至今仍没有恢复到2007年水平。高等教育捐赠资产从20世纪90年代的1030亿美元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4180亿美元,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捐赠基金以每年6.2%的速度增长。[3]为保证捐赠基金不断增值,基金增长率需要大于基金当年分配比例和通货膨胀率之和。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从2008年的374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260亿美元,即便如此,哈佛大学管理层仍然决定从基金收益中拿出16.6亿美元支持大学发展,占当年哈佛大学运行经费的44%[4]。捐赠基金的收益分配不断为哈佛大学和美国其他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费注入,为完成大学使命立下汗马功劳。 三、美国高校巨额捐赠财产增长的免税分析 政府对非盈利性高等教育的免税和私立部门对高校的资助,为大学在平时和危机时代从容应对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缓冲平台。 2008年金融危机前,全美高等教育捐赠及其基金资产已经达到4180亿美元,之所以得到如此丰厚的捐赠和捐赠基金,与政府的免税政策和免税法律是分不开的,联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大学属于免税适用范围。大学可以享受免税发行债券、建立免税的盈利性基金投资公司以及享有其他免税收入的权利,而且还通过法律鼓励民间和富人的慈善捐赠。依据现行的联邦所得税法(income tax)501(C)3对免税的组织进行了规定,即任何为了公共和慈善目的建立的组织,如果其收入在内部进行分配就失去了免税组织的地位,所获得的收入要进行征税。美国高等教育由于具有公共服务的目的,可以减免税收,免征所得税和发行减税债券。2010年联邦政府通过免税为大学间接资助55亿美元。地方政府往往使用免税债券来资助高等教育发展,2003年对高等教育的免税债券有60亿美元,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的建设,债券利息都是由地方税收财政来偿还。 为保证大学捐赠基金增值,美国在建国初期就立法对捐赠基金投资收益免费。1830年,马塞诸塞州法院确立了捐赠基金管理人的谨慎人(prudent man)原则,成为后来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基金受托人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保持合理判断,持久处置捐赠基金需顾及其他收益,保证投资安全可靠[5]。依据这一原则大学把捐赠基金集合在一个基金池中进行投资运作,所有盈利按照每一个捐赠账户单独核算,然后把盈利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学校的运行经费中,从而既可以保证基金增值又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资金。 四、美国高校巨额捐赠基金投资的动力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慈善捐赠有悠久的历史,哈佛大学以及殖民地其他高校的建立基本上都是依靠捐赠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也是保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经济基础。历史上,大学对捐赠基金投资比较保守,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而不是靠现在的股票投资。早期的捐赠财产基本上都是通过大学财务处自己进行投资,没有建立独立的捐赠基金投资公司。导致目前这种结果是源于股息收入可以被消费,资本升值或股票升值不能消费的传统看法,很多收益不是来自股息而是来自资本升值[6]。19世纪60年代美国繁荣的经济和持续攀升的通货膨胀使这一传统看法得到改变,1969年福特基金会发布报告对高校捐赠保守做法提出了批判,由此导致多州颁布大学基金管理法(Uniform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al Funds Act),授权可以消费捐赠投资的盈利部分,不仅包括利息和股息,还包括资本升值获得的收入。由此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学捐赠基金对股票市场的投资。 美国高校为什么热衷于积累捐赠基金,而不是消费掉投资收益呢?依据耶鲁大学的亨利·汉斯曼(Henry Hansmann)的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7]: (一)要保持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要保持代际公平,大学就应该保持捐赠基金公平对待现在的学生和未来的学生。 (二)波浪状的基金(Lumpy Funding) 捐赠基金会呈现波浪状的发展,有的年度捐赠多,有的年度捐赠少。 (三)税收激励当前消费(Tax Incentives for Current Giving) 现在的捐赠鼓励捐赠者时下捐赠而不是将来捐赠,这主要是税收政策的推动。如一位要在死后捐赠财产的人,现在按照捐赠计划进行少于计划的捐赠,大学可以用这部分捐赠进行免税投资获得收益,他可以禁止大学花费这笔投资收益直至去世。 (四)维持资金流动(Maintaining Liquidity) 捐赠收入不断为大学提供运行经费,维持办学资金的稳定,以便应对入学人数减少或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办学资金问题,商业组织可以通过裁员、贷款、关闭工厂等办法度过经济海啸,但是大学不能获得额外的捐赠基金,不能裁掉终身教师,导致大学有过度积累基金的传统。 (五)长期安全(Long-term Security) 大学是中世纪以来生存最久的组织之一,除了大学的特殊社会使命之外,最主要的是大学有可以永久使用的捐赠资金,保证大学长期的资金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捐赠倾向于积累基金,促进捐赠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总之,美国大学对捐赠基金的运作更具有创造性和进取性,他们走出了传统的保持基金增值的范围,少数大的基金会有丰厚的投资回报更加剧了这种捐赠基金的投资趋向,基于上述原因,美国高等教育基金投资出现了不断增长和积累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为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来源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保障。 五、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捐赠的启示 (一)问题及现状 由于中国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投资来源渠道不同,所承担的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教学、科研任务不同,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高,加之我国高校捐赠的政策障碍、财富的认知问题,以及高校自身募捐的策略和行动不力问题,在意识和管理等方面尚存在着制约社会捐赠发展的因素。从而呈现出个人化、零星化、偶然化的特点,研究表明“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投资办学,而不是捐资办学。”[8] (二)启示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人们展示关爱社会的一种广为接受的方式,也是很多私立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中国许多民办高校面临财务困难,从而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求新的经费来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 1.完善相关捐赠税法,创建捐赠的政策环境。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与联邦政府立法鼓励捐赠有关,正是在捐赠税法的鼓励下才使美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教育捐赠的法规不完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缺乏捐赠的动力与激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向公益事业捐赠可以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经营中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公司向非盈利单位进行捐赠,免税额可达到年应纳税额的5%,个人捐赠减免税比例为应纳税额的50%。实物捐赠和直接向受赠人捐赠都应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发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税收管理存在漏洞,致使部分民办高校的投资人一方面虚增支出,从学校索取回报,另一方面又利用优惠政策偷逃税款。需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捐赠政策,完善相关捐赠的税法,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进一步明确统一优惠政策,明确减免税的范围,个人捐赠扣除比例和企业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应适当提高,实行递延抵扣制度。 2.加大捐赠宣传力度,促进公民自觉行动。政府与社会各界、媒体应广泛宣传社会捐赠,积极倡导尊师重教,扶贫济困,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积极营造公民乐于捐赠的社会氛围,鼓励个人和组织向慈善组织捐赠财物,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激励更多民间资金投向教育领域。 3.加强捐赠基金管理,实现捐赠基金保值增值。美国私立高校通过开设经营公司使资产增值,鼓励大学捐赠基金走出保守的储蓄性保值增值策略,我国民办高校要积极探讨基金投资经营新途径和投资策略,灵活运用金融工具,采取多种投资方式,确保实现稳健收益,实现捐赠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加大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及监督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捐赠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明晰民办高校产权关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民办高校应制定一套有吸引力的捐赠回报制度,拓宽筹资渠道,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对捐赠者出资修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实行冠名或授予名誉称号等,切实保护捐资人的权益;同时,采取激励机制,维护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和物质基础。 六、结论 由于美、中两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慈善理念、捐赠政策、税收优惠和激励机制以及捐赠平台不同,加上我国民办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使我国民办高校社会捐赠在高校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较小。需要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基金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捐赠税法,创建捐赠的政策环境,加大捐赠工作宣传力度,增强人们自觉捐赠意识,形成多元化融资机制;切实加强捐赠基金管理,确保捐赠基金的保值增值;明晰高校产权关系,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发挥捐赠基金的使用效益,促進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Charles M. Vest.Industry,Philanthropy,and Universities:The Rol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Higher Education[J].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8. [2]Erin Strout.Donations Increase for 3rd Year in a Row[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7,53(26). [3][4]C Jeszeck.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J].Gao Reports,2010. [5]张敏.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谨慎投资者规则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7(8):78-82. [6]MJ.Cowan.Taxing and Regulat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ndowment Income:the Literatures Perspective[M].Social Sciev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8. [7]Henry Hansmann.Why Do Universities Have Endowments[J].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1990,19(1):3-42. [8]邬大光.投资办学:我国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11):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