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范文

    张小兵

    [摘 ? ? ? ? ? 要] ?早期教育对个体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最初形成的经验和主观能动性将成为其后个性发展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形成个体继后接受其他影响的“准备状态”。儿童早期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研究并实施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将极大地提高孩子心智发展的进程,促进其社会化,为个体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 ?键 ? 词]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优质陪伴

    [中图分类号] ?G78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52-0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发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对从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进行的一种早期教育。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0~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阶段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由此形成的儿童最初的早期经验、培养的最初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个人智力的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成为个体其后个性发展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形成个体继后接受其他影响的“准备状态”。

    鉴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奠基作用,开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原则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呵护“起跑线”,优质陪伴

    在人生的最初几年,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从初生时只知吃喝拉撒睡到慢慢地开始觉知周围的世界,娇嫩的个体离不开成人精心的呵护。此阶段的儿童,身心犹如一张白纸,父母与环境对他们身心体验产生的影响,发挥着“印刻效应”的作用,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安全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科学合理的喂养、精心的呵护、优质的陪伴将大大提升儿童身体发育、心智发展水平,为个体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可能为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饮食、营养对个体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在这儿我们仅就家庭教育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影响来谈。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幼小的孩童除了需要食物,最需要的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人在生命早期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极大地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有助于形成个体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生命早期,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表现出愉快、轻松的感受。如果在生命早期长期得不到依恋的满足,很容易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这种人成年后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现象。许多个体成年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在其早年生活的家庭找到影子。

    依恋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做父母的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机。

    二、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大量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育内容可以是生活知识、生活技能、习惯养成、语言、认识能力,也可以是品德修养、待人接物的道理……家长通过生活实践或者是與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伴随着具体的情境展开对孩子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与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对子女的情况最为熟悉,在因材施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利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呈现出的随时、随地、随机、情境性、个性化的特点,让这种教育更容易达到极高的效果。

    以家庭教育中语言的教育为例。在个体语言发展的准备期(1岁以内),如果父母坚持在照顾孩子时不断地和孩子进行“交流”,看到什么就和他说什么,激发他说话的欲望,孩子在“听”的方面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尝试进行语言表达。刚开始他们的语言可能会有很多错误,包括发错音、用错词、句子不完整等,但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能够结合情境明白孩子的意思,如果在这个阶段母亲能随时针对性地给孩子纠正发音、用较慢的语速给孩子示范表述,孩子的语言会得到较快发展。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早,伶牙俐齿?这与家长在孩子早期实施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2018年江苏卫视《了不起的孩子》中,年仅3岁的王恒屹,能认识3000多个汉字、上百个国旗国徽,能极速分辨出上百首歌曲,能背400多首唐诗宋词,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奶奶对他长期、精心的培育。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不同于灌输知识,可以选取的教育内容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宽,因为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情境中触景而教、遇物而诲,顺应了学前儿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更能触动孩子的思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无数早慧孩子的成功案例,都与抚养人对他们早期实施的广泛而持久的潜能开发有关。

    三、爱与规则,双管齐下

    个体从一出生的自然人到走向社会公共生活成为社会人,需要度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时期。在这期间不但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学习必要的日常生活知识,还要培养形成他们粗浅的规则意识,让其行为逐渐接近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是个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需要,而树立规则则是个体走向社会共同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需要,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障。孩子的成长固然需要爱,但爱不只是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的生理需要、满足依恋的情感需要,还应当包括在爱的鼓励下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形成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因为,在只有爱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学会凡事必须尽力,并且很难非常刻苦地去学会一些必要的能力。没有规则的个体一旦离开家庭,面对复杂的世界很难感到足够的自信。所以,好的家庭教育既要有爱的陪伴和鼓励,还要帮助孩子学习社会中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其社会化。

    三岁前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差,父母重在培养他们简单的吃喝拉撒的习惯;三岁开始,孩子进入幼儿园,这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转折期,此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首先要确定恰当的目标,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如吃饭时不许讲话、用完物品要放回原处等。其次,要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养成习惯,如可以用奖励小红花的方式,做到了就奖励小红花,做不到不得花。再次,要坚持规则统一的原则。规则的内容、奖惩的要求要一致,规则要针对家庭全体成员,要求孩子怎么做,父母首先要做到。最后,定好的规则不能朝令夕改。以此帮助孩子逐步达成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同样也离不开父母严格的管教,家长刚柔相济的培育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社会化。

    四、巧妙施策,化解偏差

    树木生长会出现侧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小问题体现为孩子的行为,折射的却是孩子的内心。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家长的要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手段帮助孩子矫正。婴幼儿期,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途径。父母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加一些专门设计的游戏,在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借力角色扮演,帮助孩子排解内心的不适,达到矫正行为、助力成长的目的。如针对有攻击行为的宝宝,父母的应对原则首先是了解孩子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被困在了负面情绪当中?还是能量特别强,力量释放不够导致的?然后通过组织游戏或采取其他方式,帮助孩子排除负面情绪、释放力量,矫正行为。

    总之,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一些不当行为,需要把它看成是一种情绪情感的表达,教导的方法不是单纯地制止、堵截孩子表达的通路,更不是放任、纵容不良行为的滋生、蔓延,而是想办法弄清楚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纠偏正向,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五、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交往与互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日常家务劳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观察一下周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说话的神情、动作以及从行为上表现出的生活习惯、是非观念,或多或少都会有其抚养人的影子。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则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用脸盆给婆婆洗脚,她年幼的儿子看到后,颤颤巍巍端来一盆水,也要为妈妈洗脚。倘若一个家庭中,成员间尊老爱幼、交谈温文儒雅,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与人交往时必然也很谦和。而一个从家庭生活物品摆放杂乱无序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在整理物品方面也很难会有好习惯。幼小时的耳濡目染不光影响人的行为还影响人的思想。面对幼小孩子无意中摔倒这样的小事件,有的家长会通过拍地、跺脚等指责外在因素的方式来安抚孩子,有的家长则是鼓励孩子勇敢地自己爬起来。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形成了孩子不同的为人处世观念。第一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可能会更多地指责外界;而后者可能更多地会客观认识问题,甚至通过反思从中吸取教训。

    其实,在父母抚养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复制着抚养人的观念与性格,复制着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可以这样说,家长自身的优秀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母親——安·邓纳姆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奥巴马在自传中这样评价母亲带给自己的影响:“在她(母亲)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源于我的母亲。”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先让自己飞起来,孩子自会跟着振翅翱翔。做为父母,要虚心学习有关的育儿知识,满怀爱的期待和包容,科学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启迪孩子的心智,呵护孩子成长;做为父母,要给孩子创设民主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形成规则意识,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做为父母,要内外兼修,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严谨,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有理有节,让儿童潜移默化习得有效策略,必将为个体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维吉尼亚·希勒.好的家庭教育要有鼓励,还要树立规则[J].当代教育家,2019(1).

    [3]李玫瑾.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意义重大[J].家庭教育导读,2019(1).

    编辑 陈鲜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