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优化路径 |
范文 | 井文 匡瑛 【摘 要】职业素养是一名完满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关系到个体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场域和工作场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中的德育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企业中的显性培育、隐性传递、感情效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还存在着职业素养培养学校本位严重、重视程度不足、实践课时偏少、教学内容偏颇等问题。要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校企双方应提升主体意识、加大关注力度、平衡课程载体、优化教学内容,以实现全面、协调、有效培育职业教育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0-0041-07 技术技能从业者职业素养的缺失是其满意就业、顺利从业和个人竞争实力提升的障碍,职业素养欠缺的技术技能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现实用人需求和自身生涯发展需要,因此,技术技能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备受瞩目。 自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以来,[1]我国便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截至当前,我国共遴选了56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代学徒制这种创新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全面展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场域和工作场域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基本土壤。本文从描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職业素养培养的基本途径 作为一种创新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场域中的德育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工作场域中的显性学习、隐性感知和感情效应等途径来进行。 (一)学校场域中职业素养的培养 1.德育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渠道。 德育类课程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相较于知识与技能,素养培养通常被认为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主要是通过德育类课程展开。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等德育课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方式;在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等公共基础课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方式。职业院校专任教师通过对此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晰职业素养的内涵和价值,深刻理解职业素养对于自身成长、就业、职业发展等的重要意义,从专项教育的层面系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能力。 2.专业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承载体。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以“职业”冠名,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专业类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职业院校专业类课程一般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习实训课等,在这类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常是融入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来直接或间接习得职业素养。比如在专业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在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等过程中渗透有关职业素养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晓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职业精神等;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将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养教学相结合,在学生实际体验过程中融入相关职业素养内容,使学生在行动中真切体会特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素养内容,以此逐渐养成基本职业素养。 3.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推动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无可回避、必不可少的内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独特性,学校“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设置、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优秀企业文化引进等都具有重要的培育职业教育人才的功能。除了课程和教学,职业院校常通过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一训三风”中体现作为一个完满职业人所应具备的个性品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蕴含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草木砖石、宣传板报、标语名言、模拟职场、优生事迹等展现职业教育理念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机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习得职业素养,寓学于乐;企业优秀文化引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直接推动力,学生在感受企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流程、操作和纪律的过程中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 (二)工作场域中职业素养的培养 1.工作过程中的显性培育。 职业素养是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所应内化的行为规范,体现在个体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职业意识、精神品质等方面。区别于职业院校对于职业素养的理论说教,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同步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更具有成效性。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学习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带教师傅通常通过“言传”来告知学生企业文化、岗位规范,以及工作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社会意义和自身经验体会向学生传达职业素养的内容和价值,通过反复多次的教导和要求,使学生产生素养认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习得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的过程中会涉及职业素养的相关考评内容。基于此,学生也会有意识地对标考评标准来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2.工作情境中的隐性传递。 环境是隐形的教育资源。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可通过观察学习来认识和养成职业素养,从而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工作场域中职业素养的隐性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带教师傅的“身教”。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企业往往挑选优秀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带教师傅,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施教过程中也能体现师傅在工作过程中的道德、态度、品质、精神等,如对行业规范的遵守、严谨细致的作风、节能环保的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等,通过这种亲身示范使学生真切感受、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二是职场环境的感染。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为企业的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制度精神、社会责任等,通常以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品质卓越的企业产品、企业员工的优良传统和群体意识等形式体现。学生在工作场所中不断感受周围环境所传递的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视和要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3.工作场所中的感情效应。 师徒关系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式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形成以师徒关系为纽带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综合体。[2]职业院校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后成为学徒,企业通常指派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员工作为学徒的带教师傅,由带教师傅全过程、全方位负责所带学徒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的培养。在师徒的朝夕相处中,师傅关照学徒,学徒敬服师傅,师徒之间特殊的、良好的关系由此建立并逐渐深化。师傅会对学徒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对于师傅的谆谆教导、良好品行、做事态度等,学徒容易认同和接受,并在有意无意中进行模仿、看齐,继而以相同的态度、意识、品质去对待工作,将习得的职业素养内化为个人的稳定品质并继续发扬。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职业素养也在学校和企業的共同培育之下得到提升。但要想更好地发挥现代学徒制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功能,还需要重视并解决好以下四类问题。 (一)就育人主体而言,存在影响作用的不平衡:职业院校为主,合作企业为辅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囿于教育的学校本位特征,多数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内容基本相同,而没有企业实施部分的单独方案,[3]企业相对处于附属地位。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校强企弱”。虽然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非常重视,通过工作交流、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途径来加强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和推进,但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会有企业对于学徒职业素养培养的单独规划,培养任务的开展也往往倾向于职业院校的预先规划和决策。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对象多为合作企业未来的入职员工,其人才培养方案应多多纳入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的因素,以满足市场、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就培养过程而言,存在内容传达的不平衡:知识技能为主,职业素养为辅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面发展的完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出于升学与就业的功利性目标,职业教育主体往往将重点更偏向于学生显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隐性职业能力即职业素养的关注则不够。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也是如此。一方面,在学校场域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被边缘化:相较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职业素养的相关课时数偏少,职业素养的专门课程更是缺乏;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对于职业活动中必备的职业素养大多是抽象提及、轻描淡写;[4]校园文化建设中对职业素养内容的涉及也很少,在这方面宣传的力度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在工作场域中,企业管理者和带教师傅普遍认为自身的本职工作是传授给学生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和娴熟的技术,至于学生思想道德、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意识教育,那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因而企业方面并没有设置职业素养的培养专项,普遍情况是在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机提醒和穿插教导学生应该遵守的岗位职责和注意事项。 (三)就课程体系而言,存在内容安排的不平衡: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 职业素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两大特征,其独特性质决定了职业素养是一种践行的知识,[5]也决定着学生职业素养须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共同落实。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现代学徒制模式中有关职业素养的实践课程设置较少。一方面,在学校场域中,任课教师多基于德育课程、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学,脱离职业实践活动。采用知识传授的方式,学生或许学到了关于职业素养的知识,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在工作场域中,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环境中的真切感知和在职业活动中带教师傅的言语教导来习得职业素养。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虽具成效,但因缺少系统的企业实践课程规划,传授的职业素养知识往往是零散、片面、不系统的,随机附设在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不利于知识、技能与相关职业素养的整合与关联。 (四)就教学内容而言,存在内容规划的不平衡:通用内容为主,专用内容为辅 不同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内涵更为丰富。就类型看,包括与日常职业情境相联系的职业素养和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职业素养;[6]就内容看,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品质、职业形象、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等。但现代学徒制模式中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设计存在偏颇。在学校场域中多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向学生教授通用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等,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职业性素养内容涉及较少;且职校教师多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专业实践课,重在模拟部分职业活动的真实工作场所情境,很少开设与特定职业有关的职业伦理课程,这使得所教职业素养无法涵盖特定岗位所需的全部内容。而工作场域因为缺少系统的教学内容规划,合作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建立在环境熏陶、制度传达、就事论事的层面,多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端庄的职业形象、积极的团队精神等为惯常内容,缺少对于不同职业类型、不同岗位等级特有职业素养的关注。通用职业素养内容固然重要,然而,缺少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的职业素养内容将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特定职业岗位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无法达成较为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三、优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建议 在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素养培养基本途径进行梳理,以及对培养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提升主体意识,实现校企协同培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具有职业院校学生和合作企业学徒两种身份,让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职业教育主体协同有效地培育学生成为目标达成的关键。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繁多且宽泛,职业素养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两大特征,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指向性不强,因此,以职业院校为本位的培养方式势必会造成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片面和滞后。基于此,学校方面应高度重视企业作用,积极主动地提升合作企业的参与度,增强企业育人的主体意识,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职校生培养工作、协调合作育人,做到五个共同——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职业素养专门课程、共同选择职业素养相关教材、共同组织学生职业素养教学工作、共同制定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并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更好地了解市场、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使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合作企业也应更多地考虑人才培养的需要,使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更加系统而规范,并有效地与知识、技能培训相融合,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此外,合作企业也可编制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明确学徒在知识、技能、素养培养方面发展的方向、承担的任务和所应达到的水平。这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性举措,有助于保障企业利益和学徒利益。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企业的选择方面,应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发展良好、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这是企业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同时也是全面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只有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学徒才能真正感受到典型工作过程,真正在直接或间接影响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加大关注力度,实现重点突出培养 据调查可知,企业招聘员工时往往将应聘者的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7]这说明相较于专业技能,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决定一名职业人能否胜任职业岗位并有效应对未来职业竞争的关键。因此,作为培养未来技术技能人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教育和培训主体理应加大对职业素养的关注,加强培养力度。职业院校要认识到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价值意义,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中对职业素养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有必要单独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保障充足的与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课时数;提倡各科教师将知识、技能教育和素养培育相结合,将职业素养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去,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培养,将职业素养具体化;切实认真地把好学生职业素养的质量考核关,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强化自身基本道德素养和基本业务素养,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合作企业要担负起培养学徒职业素养的职责,自觉地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引入真实的职业情境中的职业要求、时间管理、质量文化、项目方案等要素,有助于职业素养与职业知识、技能培养的相互促进,有助于学徒在日常行为中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等,达到企业验收标准。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和带教师傅应强化自身的基本业务素养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在人员交际、师徒交际过程中为学徒树立良好的榜样;还应在学徒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适时传递职业素养知识,避免枯燥单调的概念传授,在学习生产过程中以生动的实际事例加深学徒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和认同。此外,当学徒自身职业行为与企业职业素养要求相冲突时,带教师傅应及时教育和指导,帮助学徒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平衡课程载体,实现理实结合培养 课程设置关系到职业素养培养的科学实施与目标落实。職业世界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培养元素。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始终不能脱离职业活动这个载体。校企双方应积极挖掘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潜在资源,进行职业素养理论教学和职业素养融入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以提高职业素养培育成效。就职业院校而言,涉及职业素养内容的理论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理解职业素养的含义、内容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职业活动。学校应积极提倡教师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在专业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行动指南、实践体验等模块将职业素养内容与日常职业现状相联系,弥合素养知识与职业活动的悬隔,使学生更具针对性地理解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并产生理解和认同。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实践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对话和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作为一名完满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就合作企业而言,企业管理者和带教师傅应将职业素养培养看作同职业知识、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工作,并有意识地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设置规范化的企业培养课程,明确特定岗位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重点,对接职业标准,将特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内容,灵活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在真实的职业活动过程中教会学徒“如何去做”和“如何做得更好”,并有意识地对职业素养的理论、原则加以解释和说明,避免因企业管理者和带教师傅的个人偏好、知识经验及主观想法等造成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随意性、零散性、不稳定性。比如在食品烘焙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应对学徒从准备进入操作区域到最后点心出炉装盘的各项操作流程严格把关,包括行为做法是否规范、是否遵守劳动纪律、个人卫生是否达标、穿着是否整齐、烘焙产品是否达标等,带教师傅应在企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对学徒进行全程指导和一一记录,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当即纠正和强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 (四)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适切有效培养 职业素养可划分为通用职业素养和专用职业素养。前者是指作为一名合格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品质等,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礼仪的养成、行业规范的遵守、工匠精神的发扬等,即职业共性素养;后者是指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岗位职业素养,如医生和护士应具备医疗安全素养,会计应具有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的精神,导游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等,即职业个性素养。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未来的员工,应对市场、行业、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结合专业人才规格和企业员工需求,适切有效地开展职业素养教学。中等职业学校通常以同一个专业班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学组织进行授课,任课教师可根据所带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德育课和专业课中融入职业素养相关内容,具体教授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坚持全面教学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高职学校的一个班级内含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任课教师可通过德育课向学生传授通用的职业素养知识,在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职业伦理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传授特定岗位的职业素养知识,以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带教师傅应进一步提高对学徒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针对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所带学徒的特征明确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兼顾职业核心素养和职业一般素养;在知识、技能教学中和与学徒日常的相处过程中,有意识地教授学徒知晓成为一名合格员工所应具备的职业品质,加入针对特定岗位的专业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并以企业真实要求为参照,以更有效地培养岗位所需的专门人才。比如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除了关注从业者通常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学习意识、服从意识、质量意识等职业一般素养,还应强调在产品艺术设计岗位任职应具备的沟通意识、服务意识等职业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徒在工作过程中同利益相关者协商交流的能力,为客户提供热情、周到、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意愿,做到在突出职业核心素养的同时兼顾其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2019-04-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38967.htm. [2]胡麗琴,左新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隐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7):50-52. [3]崔发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三个问题[J].职教论坛,2017(19):30-35. [4]许亚琼.活动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王川.职业学校学生以学习实践知识为主: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认识之一[J].职教论坛,2012(27):4-9. [6]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5-18. [7]董刚.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三个核心因素[J].职业技术教育,2012(21):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