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阿维尼翁少女》的继承与创新 |
范文 | 许寒冰 摘 要:《阿维尼翁少女》作为立体主义的开端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是毕加索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艺术的领悟与探索。作品透露出塞尚、马蒂斯和非洲雕刻对毕加索的影响,以及毕加索对这些艺术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毕加索;塞尚;马蒂斯;非洲木雕 巴勃罗·毕加索出生于绘画世家,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绘画天分。纵观毕加索的绘画生涯,不难发现,他从不将自己拘泥于某一种画派,绘画风格千变万化,一生都在不断地探寻,探索着绘画表现的无尽可能性。也正是由于他的追逐与探索,才有了一幅幅打破传统、引领艺术浪潮的名作。而他创作的立体主义开端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也无不体现着他对前人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1 塞尚的结构主义特点 阿维尼翁是巴塞罗那红灯区里一条有名的街道。《阿维尼翁少女》描绘了妓院的5名裸女形象,但裸女们并没有圆润的身形和写实的样貌,其身体反而被画家简化为几何构造,生硬的线条随处可见。塞尚曾经说过,要“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他认为表象的真实要服从结构秩序的真实。毕加索的这种处理显然是承袭了塞尚的理念,并运用了更加简洁的平面几何进行造型,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无疑是对塞尚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毕加索所开创的立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塞尚的影响。塞尚一生都在探索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他所取得的成就对后来的艺术家们和现代艺术影响深远,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而这3个方面也都在毕加索的《阿维尼翁少女》这幅画中有所体现。 1.1 用几何形体构图的设想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塞尚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意味,尊重平面形状的真实性,但仍具有三维空间的概念和特点。塞尚追求的虽然是表现自然的真实,但却是表现超越自然表象的真实,展现构造的真实。《阿维尼翁少女》中的背景窗帘和少女体态无不体现了这种理念。毕加索用三角形、多边形等不同的几何图块,拼接组合构造出窗帘的皱褶形态,凹凸的空间感呼之欲出,表现出立体感。少女的胸部被简化为菱形、圆形,鼻子简化为三角形,透露出一种扭曲的怪异感,又有种粗犷的生命力。整幅画面似乎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单个形状,而形状与形状之间的连接、各个形状组合构成物体的结构,则是超越了自然物体的表象;依据画家自身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自然的把握,根据想象连接起来的。毕加索的这一创新似乎是对塞尚理念更深入的理解、更纯粹的体现。 1.2 力图用色彩来塑造一种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使飘忽的光色具有稳定感 按照自然来画画,并不意味着要摹写客体,而是实现色彩的印象,塞尚想表达的是层次分明的色彩系统,偏向使用色彩弱化边缘线。“用色彩建立绘画表面和深度的整体结构。”[1] 《阿维尼翁少女》的色彩多采用大面积平涂,女人的身体全部为肉粉色,以白色线条或黑色阴影斜线,以及颜色深浅变化区分身体部位。最左侧的少女,身披衣物的部分比身体颜色更深,层次分明。画面上的窗帘为蓝、白色平涂,背景则采用了红褐色,主要靠深浅变化来表现前后空间的纵深感,强调画面的结构。右上角的少女,无论是面部的色彩,还是周身的色彩基调都比其他少女更暗,因此所营造的位置空间更加靠后。 1.3 多点透视取代焦点透视。 塞尚认为“艺术是一种与自然平行的结合体”,而“方法源于跟自然的接触,随境遇而发展,它的形成源于个人的感受,审美观及由此构成的表现过程”。我们看到的物体是通过两个眼睛的不同视角观察,从而将图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立体事物。塞尚崇尚表现视觉真实,因此他的绘画会将多个视角叠加,统一在同一个画面中。《阿维尼翁少女》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运用,右下方的女子面部同时呈现了正面和侧面两个视觉角度观察下的面部特征。左侧是正面视角观察下的面部,而右侧的眼睛上翘,结合鼻子的弧度,勾勒出侧面视角的面部轮廓。毕加索将这两种视角统一在一张脸上,摒弃了焦点透视的运用。右上角的女子胸部,从轮廓上来看像是正面视角,而从阴影部分来看,又似乎是侧面视角。这种多视角画面的结合,略显怪异,又充满着戏剧张力,引人入胜。这种主观空间透视的方法在摒弃透视画法的同时,还保留了物体的立体效果。 2 马蒂斯的模糊空间特点 毕加索与马蒂斯一直都保持着友善的竞争关系,有人认为这幅《阿维尼翁少女》是对马蒂斯《生活的欢乐》中空间的模糊性的回应。1905~1906年间,马蒂斯创作了《生活的欢乐》,在这部作品中,他舍弃了空间渐进的规律,整幅画面似乎仅仅是平面色彩的展现,前后远近成为了一种模糊的存在。如果说画面采用了近大远小的原则,那画面中央位于视觉中心的一组人体又明显大于画面最前方的人物。但画作又没有彻底抛弃空间的表达,马蒂斯在画面1/3的中间设计了蓝色大海的远景,保留了部分空间感。这种空间的跳脱与模糊处理,營造了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而毕加索在《阿维尼翁少女》中对空间进行了更大胆的处理,他不仅舍弃了空间感,似乎更是对空间进行了重组,画面中解构的几何形块相互冲撞,相互叠加,时而结合,时而相互抵制,给人一种空间的错乱感。不仅如此,右下角的女性背部和面部同时面向正前方,造成一种空间的扭曲。与马蒂斯的作品相比,虽然《生活的欢乐》模糊了空间感,但整体画面依旧和谐有序,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氛围;而毕加索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舍弃、破坏,然后重构,无不表现出画家的激进,以及喷涌而出的强烈情感。 3 古代艺术的原始主义特点 20世纪初,艺术家们纷纷摒弃停滞不前的学院派艺术,追求能表现当下快速发展、表达内心情感的新艺术形式,而对史前艺术的发现,让艺术家们兴奋不已。这种新颖、质朴且强烈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桎梏,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传达着创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艺术作品刺激着艺术家们的神经,毕加索也不例外。 仔细观察画中5名女性的面部,会发现左边3人拥有杏仁形眼睛,而右边两人的五官则更加抽象、变形。毕加索曾经收集过古代伊比利亚半岛的雕塑,杏仁形眼睛的灵感便是来源于此。而有传言称,毕加索在创作右半部分作品的时候曾参观过特罗卡代罗宫的民族艺术博物馆,见到了非洲面具,从而获得了这种夸张面部的灵感。 毕加索在对画中人物造型时,从非洲木雕中吸取了灵感,实现了三维到二维的转变。非洲木雕注重作品的整体造型,而非实物的形体。造型时,会对实物形体进行夸张、变形,通过各个部位的体积变化创造出独特的节奏感。可以说,非洲木雕传达出了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美。 《阿维尼翁少女》中的人物造型也体现出了这种思想,中间两位少女的手臂和右下方少女的腿部呈“藕”状造型,这与喀麦隆木雕的腿部形体如出一辙。两侧女人的乳房被抽象为菱形,这与多贡族木雕女像对乳房的处理手法类似。右侧两位少女的鼻子与其他3位不同,具有明显的切面,且毕加索又在切面上画上斜线表现出空间感,不禁使人联想到木雕中的斜线雕刻法则。这是毕加索吸取三维木雕创作手法在二维画面中的又一应用。 木雕的色彩依附于造型,并不是雕刻作品主要成分,毕加索在《阿维尼翁少女》中也体现了这种观念。与木雕类似,色彩在这幅画中依附于形体,主要采用平涂的纯色,背景采用大面积的白色、蓝色和褐红色,而少女的身体也普遍采用了粉红色来进行平涂,降低了色彩在形式表达中的作用。这种色彩的运用与整幅画的几何形构图相得益彰,带有粗犷的原始美感。 对比色的运用在木雕艺术品中十分常见,且通常会依照木雕的造型结构来划分色区。如扎伊爾的Mbuya面具,则采用了黑白色对比,通过面部造型突出的鼻梁,将两色划分开来。这种创作手法也在《阿维尼翁少女》中得到了应用:右下方女人的面部中,蓝色与橙色在女子的鼻梁处实现了过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毕加索通过对木雕创作手法的研究与分析,深刻把握了木雕创作的实质,后又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表达,成功地将三维木雕的创作特点体现在了二维绘画作品上,打造出了带有毕加索印记的作品。对于毕加索来说,各种艺术形式都能成为其创作灵感,但他从不会照搬照抄,而是把握各家艺术理念的本质,通过分析、总结、内化吸收,然后再创造出带有毕加索特色的表达方式,真正实现对前人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这对我们如今的艺术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阿维尼翁少女》是现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而究其诞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毕加索对艺术的热情、坚持、继承与不断探索。正是这种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和对艺术的饱满热情,造就了毕加索光辉绚丽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 杨中华.塞尚色彩的纯粹造型观念之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27-29. [2] 张石森,等.世界美术全鉴[M].远方出版社,2006. [3] 雅克·马赛勒,等.世界艺术史图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78-281. [4] H.W.詹森.詹森艺术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949-952. [5] 赵凌.论塞尚的绘画与立体主义的联系[J].艺术评鉴,2017(12):46-47. [6] 郭亚.马蒂斯《生活的快乐》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