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与路径 |
范文 | 侯炜征 摘 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处处彰显职业特色,这与企业文化特征不约而同,这种各取所长的特点使高职院校需要走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又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二者对接的重要意义,思考并寻求二者融合对接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3-0005-04 高等职业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且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的程度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有增无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性,而这一特点目前已经在它的校园文化中明显呈现出来,正是因为高职教育这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不容置疑的共性。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对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宽阔的外延。它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体现在师生、校园及活动等各个方面,它是学院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所营造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与精神环境,主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等层面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是指:将“三风”(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作为核心,通过人文精神、文化生活、艺术情操及校园环境等方面聚力打造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将师生心态与校园文化形态内外融合,充分彰显学院活力、文明魅力、实践能力,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相比,注重实践应用,突出了高职校园文化中所特有的职业特色。该特色要求高职院校立足于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学会如何深度挖掘并巧妙融合自身与社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企业所有员工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也是大家共同的凝聚力与信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塑造品牌、培养人才、吸引客户的制胜利器,可以使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它不但关乎企业的态度,而且在精神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在不断成长中做到与时俱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企业的文化优势同样可以转化为企业屹立不倒的竞争优势,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成为打造知名企业的幕后推手,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所在就是要为社会及企业培养并输送技能型高水平人才,正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目标与价值指向均是企业,所以其文化建设的方向也离不开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1]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教授及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加速融入社会和企业,使学生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可。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满足了职教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所高职院校只有具备长久的动力与优势才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校园文化正是一种动力,促使高职院校可以在不断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推动高职院校持续快速发展。要想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就必须主动与外界联系,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养分,保持学院的先进性。同時,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拥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中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被企业所接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吸引企业关注,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所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对高职院校无论是优秀校园文化的构建还是竞争优势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有效满足了毕业生就业的迫切需求 就业是对一所高职院校评判的重要指标,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然而,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与企业的做法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无法通过学院管理来了解企业管理,校园与企业的文化氛围也差异明显,如果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话,这势必会对毕业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产生不利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崇尚理想主义,心理与言行上都不够成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工作能力及适应能力的锻炼。比如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机会,使其真切感受到企业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明白坚持与责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及时调整心态,使其毕业后更快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生渐渐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并在二者融合的氛围中不断改变、提升自我,为日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有效满足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 现如今,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是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而是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素养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将其作为用人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适应和接受企业文化的机会,使其在进入企业后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职业素养,这就是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极为相似,使得二者相互对接成为可能。[2]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要依靠文化滋养,所以面对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该选择吸收和借鉴,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提前与企业接触,帮其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所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不仅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可以保持对企业与社会的持久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路径分析 (一)理念转变为前提 1. 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独立发展观 高职院校提到的特色多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忽视了文化建设,这种传统观念抑制了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想凸显真正的特色,必须摒弃陈旧观念,重视企业的作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努力实现二者文化的对接。在此过程中,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企业应该积极主动为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智力方面的支持。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否愿意与企业文化对接,主动权还是主要落在高职院校的肩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转变独立发展的传统观念,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这对于将企业的文化顺利引入高职院校中是十分重要的。 2. 转变校企文化狭隘偏执的对接观 有些高职院校所持的观点是,没有企业参与的文化活动就不叫文化对接。这种观点是完全依赖于企业,丧失了高职院校原有的主动权,这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因缺乏活力而变得死板,因此,这种狭隘偏执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判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程度的标准,并不是取决于企业是否来人参加或者有没有到企业去搞活动,关键在于领导者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是否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要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将教师从旁观者转变为管理者,使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从业者。在校学生真正感悟企业文化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主要目的。如果学生缺乏这种感悟,即便实习再久,技术再高,也无法认可或接受企业文化,那么校企文化的对接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所以,在校内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即便没有企业直接参与,而只要使学生认识到了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了解了企业的纪律与制度,就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良好体现。[3]有些学者也强调校企文化的对接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认可或接受企业文化,同样也是面向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使他们也能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教学与管理,这才是校企文化全面灵活的对接观。 (二)理论研究为基础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研究的水平难以再上一个台阶。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高职院校应该集中精力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扎实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给予校园文化理论研究人员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同时,研究人员还要着力研究企业文化,研究双方文化对接的方法及途径,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从教育学生角度出发,要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对校园文化有所了解。除了了解校园文化本身外,也要让学生理解将企业文化的精华吸收到校园文化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文化,并有意识得去感受和体验,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心理准备。 从师资培养角度出发,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设置选择知名度高并与其专业密切关联的企业作为师资培训基地。学院可以在校企合作项目中设立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任务,依托培训基地及工作站,努力推动专业教师转型升级,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4] 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学院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人才的互聘互访制度。学院可以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对专业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聘请企业资深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或专任教师,为专业教学及课程建设服务。加强校企双方人才的交流,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物质文化为铺垫 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应该凸出其独有的企业文化色彩的职业特色。校园的物质文化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以及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的需要,而且硬件设施上要最大程度的彰显人文、艺术、科学的精神,使之成为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传播人类现代文明的“教科书”。然而,企业元素的巧妙融入為企业文化注入校园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充满浓郁企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们可以不知不觉地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例如,校园内可以张贴鼓励学生创造的企业标语,也可以悬挂激发学生创造的企业名言。专业教学楼内的墙面上可以装裱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画像及经典语录,也可以陈列出本校成功创业的先进事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可以建立集实验、实训、实操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的企业环境。[5]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为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不同企业设立文化体验馆,将企业的优秀发展史和相关资料及物品一一陈列,让学生在了解企业历史的同时感悟企业文化的意义,领悟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优秀的企业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感,为日后更好地融入企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引进文化为手段 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为学生积极创造接触企业文化的机会,高度重视将企业里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富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引进到校园里。[6]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高管或者一线的资深员工以讲座的形式定期给学生传授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对企业的行为准则及操作流程提前有所了解。也可以邀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返校分享其创业的成功经验和感受,让学生们对日后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或创业者做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双重准备。高职院校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时,还应着力将其引入专业课堂,开设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巧妙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做到企业文化教学化,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和变化。 (五)工学结合为关键 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在校内进行的,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即便安排了企业实习,效果也不理想,或者时间不足,或者专业不对口,然而工学结合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诸多问题。通过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优秀企业作为依托,建立先进而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7]在影响因素全面、企业环境真实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这不但是实际生产与理论教育的完美融合,更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的模式通过院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有机结合,有效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融入企业用人标准、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企业文化内容。工学结合模式既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与对接,也实现了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专业化。参考文献: [1] 徐峥.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综述[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1):32-33.. [2] 罗先奎.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73. [3] 吴高岭.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融合的意义及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13(5):78-80. [4] 赵华明. 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然性和可行性[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90-93. [5] 崔永红. 校企共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2012(4):41-43. [6] 陆晓莉. 浙江企业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互动融合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15. [7] 李良.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1(6):12-13.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ws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everywhere,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 By start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parties, and considers and seeks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two integration and docking.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ntegration path (責任编辑:王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