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张丽媛 |
范文 | 就业为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对于长期处于象牙塔的高校毕业生,学校的职业指导在推进毕业生就业中,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重点说明我国当前职业指导中存在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做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随着1999年开始的国家高校扩张,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由统包统分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就业范围扩大的情况,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解决就业难题也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近十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绝对数量不断攀升。 1.历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 如表1所示,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校应届生数量不断增加,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而且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历史新高,还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改革。改革必然调整,随之而来的行业变化,就业状况也不例外。在去产能等政策推动下,过剩产能等行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目标在此的毕业生则忧,与此同时则是新经济、新业态的诞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这些行业毕业生则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5月20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出批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措施想得更实,工作抓得更紧,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 2.2016年高校应届生对就业难的不同认识 关于就业难的状况,笔者通过智联招聘网站2016年公布的数据汇总出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如图所示,可知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难的看法既有主观方面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自身技能的不足,但也有超过30%的人是认为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和对职场职业信息信息的不了解,而这就明显是学校职业指导的不足。 同时,笔者也在北京市某普通高校校园内,面向2016届应届毕业生约200人发起了问卷调查。其中在关于就业难问题的咨答案上,有34%的同学认为个人能力不足,但也有26%的同学认为学校职业指导不到位。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存在的误区 1.职业指导队伍不健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缺乏学校和社会统一规划管理,大部分都是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形成健全的统一的职业指导制度,单兵作战现象严重,比如招生处只负责招生,教务处只负责教学,而就业工作只有职业指导人员负责,缺乏对学生整体生涯的规划,没能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工作局面。同时,很多负责职业指导培训的老师也只是行政人员或者合同编制人员,没有长期的职业指导观念和相对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缺乏职业指导理论和相关实践,导致职业指导脱离实际、大谈空话,不能切中实际。 2.学校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市场需求 目前有些学校专业设置上偏大求全,专业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供需错位,专业设置理念陈旧,新增专业建设滞后,很多专业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侧重于理论,对于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关注度较少,这样导致象牙塔的学子所学知识与社会整体脱节,也不能较好地与工作岗位、社会需要等对接。有的专业好高骛远,所提专业目标定位太高,所学知识结构、技能素质成“屠龙技”,重点不突出,主干不清晰,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获得,不能有效的反映企业岗位需求,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3.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不足,毕业生不能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注重校企联合,产学研并重,但关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获取新的资源,从而建设一个更好用的就业信息平台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建设的平台只涉及部分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只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岗位、招聘专业类别、学历、年龄要求、招聘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没有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精准化,也没有将这些相关信息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生实际来进行分门别类,没有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阅历、社会实践经历要求等相关信息。部分高校就业部门还缺乏与用人单位、与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人才市场的交流沟通,导致就业市场信息不完整、相关就业政策不及时更新,平台建设缺乏有效的支撑,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三、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职业指导最终的目的是根据职业需要、社会要求和个人素质实现毕业生职业的良好规划。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齐抓共管,打造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团队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将职业指导工作统筹在方方面面,将职业指导责任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中就应该考虑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专业课老师渗透职业指导的观念;建立部分就业、创业基金,推动学生在校期间也注重市场需求,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2)加强职业指导培训,打造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国家明确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保证不低于1:500,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建立起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真正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来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2.与时俱进,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专业设置的问题,并且社会上也出现大量“红牌专业”,很大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接轨,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国家大力发展的部分产业对于红牌专业的需求量不足,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的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因此,要从长远考虑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问题,就必须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来设置合理的专业。在招生前,高校应该组织专人到各部门、各行业调查人才需求信息,深入摸情况,超前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使所设专业既能与当地经济需求有效对接,又能起到超前服务。坚持继续开设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具有相对稳定出路的传统专业,适当控制时髦专业的设置。 3.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完善的职业指导平台 高校的职业指导要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企业、就业培训中心的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用人信息网络,既要 “走出去”了解市场情况、推动产学研相融合,也要 “请进来”,邀请职业指导专业人士参观、宣讲,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让校企合作走向深水区,为教师、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信息,从而更好地预测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社会保障事务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