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
范文 | 海源 [摘? ? ? ? ? ?要]? 在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以及阐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基础上,从“双一流”的标准着手,从隐性因素、中性因素和显性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并归纳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组成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尝试构建一个注重过程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以便大学英语教学适应时代需求,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 ? 键? ?词]? 高职英语;“双一流”;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26-02 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应该逐步按照“双一流”的标准将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重点。对于英语而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到了“扩大教育,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在双一流背景下,高职英语的首要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高职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诞生的。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毕继万(1998)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型的能力,它包含了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Spitzberg(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所表达出来的合理和有效的行为”。Dodd(2006)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语言环境中产生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虽然各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要素上有所差异,但是都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张红玲,2008)。[1]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倡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将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要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担任语言的讲授者,更要担任文化的传播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最终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Scarino(2009)指出,跨文化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复杂的文化语言环境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切实体验跨文化交际过程,培养其语言文化知识以及语言文化转换意识和能力。[2]Lee(2012)指出,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共享文化的工具,它注重信息的交流,更关注理解认同文化的学习。并且跨文化教学呈动态化趋势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三)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注重引用跨文化教学,但是由于高职教学重视职业性和英语教学凸显行业性的特点,教学中没有明确要求跨文化教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造成高职院校在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滞后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状态不佳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许多高职院校把获得大学英语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再加上大多数企业单位也倾向以资格证书作为衡量英语水平的标准,许多学生把过级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多注重语言基本知识的输入,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以通过考试为驱动力的学习过程,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缺乏学习语言的兴趣,学习能力差强人意,更谈不上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 2.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缺乏认识 高职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视,再加上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大,教师在备课方面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琢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跨文化教学意识薄弱,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侧重语言知识的输入,没有注重跨文化的渗透和传播。 3.高职院校自身条件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跨文化教学并没有成熟的教学系统和模式,教学环境单一,相关的教材也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对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双一流”對培养英语学科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跨文化教学刚好将教育信息现代化发展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将语言之外的图像、声音、动画、非言语动作应用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融入较为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中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大的教学实施意义。[4]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应该是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才。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语言学习更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一个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精通交际双方的文化知识,并且能够利用它服务于交际的顺利进行[5]。跨文化教学就是借助大学英语课程来实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全面整体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造真实的情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英语学习活动中使用英语,引导学生积累中西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辨识度和适应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在上述跨文化交际能力阐述中,我们讲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划分。这三个层次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意识互相对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经过一些隐形因素的积累,然后内化成一种能力,并通过显性因素表现出来。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隐性因素是交际的基础 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我们首先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和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如果知识不全面,交际者就会犯错或是触犯交际规则,甚至是产生误解或闹出笑话。就英语教学而言,交际者需要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本土以及交际对方的社会文化知识,这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帮助双方认清各自的文化身份,促进了解,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交际者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并且交际能力越强的人,其储备的知识越丰富。交际能力是指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技能,主要是指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和社会文化能力,即在交际过程中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者还需要具有理解、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和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失误的能力。最后,交际者应当具有交际意识,即在交际中持有的一定的态度、交际动机等。如果交际者对交际充满期待和兴趣,就会主动参与交际,并且积极行动保持交际得体有效进行。因此,引导交际者积极参与交际也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述的交际知识、技能和意识是交际者内在的知识,我们将他们归纳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隐性因素。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性因素是交际的催化剂,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它是由隐性因素中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包括交际者双方的语言能力(中文、英语语言能力)。技能层面包括交际者运用语言社会文化知识在交际中理解交际意图、解决交际冲突的能力。意识层面包括交际欲望即交际者在交际时接触不同文化知识时是否有足够的好奇心继续在交际中学习。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显性因素是交际能力的展现 在隐性因素和中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交际者成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看到交际者熟练运用交际能力并且积极主动进行交际。因此,交际能力和交际动机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显性因素。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交际过程中各交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阶段的交际因素是动态的,我们将它们分为隐性因素、中性因素和显性因素,这些因素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培养,构成了“双一流”视角下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双一流”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开始思考自身的办学理念,本研究在其影响下探讨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交际过程着手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三大因素,这不仅给高职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高职英语教学朝着新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8:321. [2]刘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3]Cheng,C.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EFL teachers understanding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on their self-reported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Taiwan.? English Teaching,2012,11(1). [4]鄧芳.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 [5]李成伟.“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及路径[J].宜春学院学报,2017(5). ◎编辑 张 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