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简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

    李亚秋 林宗朝 刘惠雅 田美艳

    [摘? ? ? ? ? ?要]? 从现阶段中高职衔接模式展开,指出现阶段中高职衔接存在生源差异大、一些高职院校“职业性”不突出、中高职缺乏内部实质性衔接等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不同生源分开培养、政府加强指导监管、以“职业带”理论为轴线进行中高职有效衔接。

    [关? ? 键? ?词]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1-0032-02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内容,国家把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构建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中,中高职衔接就是构建中国职业教育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家庭可以负担起学生的教育费用,并且不会因迫切需要劳动力而让孩子去打工,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普遍提高。同时,从中职学校的角度看,还存在高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招生专业较少,招生人数比例小,中高职缺乏内部实质性连接,中高职衔接没有突出职业性特点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一)学业水平测试模式

    这种模式指的是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3年的学习,以通过全省统一组织的学生水平测试作为学生升学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由文化基础考试(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三部分组成,其中文化基础考试和专业基础考试在中职学校期间完成,专业技能考试由招生的高职院校确定。

    (二)“3+2/3+3”模式或“五年专”模式

    这种模式指的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学生被高职学校錄取,先在联合办学的中职学校读完3年中职课程再升入联办的高职院校后学习2到3年。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来源不同,学生层次差异大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中职,一部分来自普高。这两部分生源层次差异明显,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课成绩差、专业技能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普高生则反之。这样的差异给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同样的授课教师、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

    (二)偏离“职业”本位,课程设置照搬本科院校

    笔者在对本市各高职院校的调查了解中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各专业课程设置照搬本科院校,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更不用说中高职协调发展了,这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难理解,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地位较低,仍然处在被大多数人“不待见”的地位,家长更希望学生能够学习本科课程,将来成为“白领”而不是“技工”,所以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和课程设置都照搬本科院校,偏离了职业院校应有的“重操作、轻理论”的职业特点。

    (三)办学主体各自为政,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一方面,两个办学主体固有的隔阂无法根除。中职学校主要分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分别属于地方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管理,高职院校属于省教育厅管理。两个办学主体即便制定了协调沟通制度,由于师资配置问题、校区间地理位置问题、课程开发成本问题使双方在教学实践安排、责任主体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很难达成一致。教育行政部门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文件,导致中高职衔接过程随意化,中高职衔接的两个办学主体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制约、去除隔阂,敷衍应付、趋利而动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中高职衔接的改革进程。

    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衔接出现问题,中职学校开设的普通文化课比普高难度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和中职学校开设课程重复的现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顺序由浅入深、层级递进进行分层设置,高职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在中职阶段提前学习。若将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课程放到中职阶段,则超出了中职学校的设施能力和教师的承受范围。总之,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框架、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缺乏实质性衔接,中高职衔接工作没有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三、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是两个独立的办学主体,各自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办学过程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投“学生和家长”兴趣所好。另一方面,中高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既要体现面向升学的需求也要体现面向就业的需求,中职学生毕业后有的希望继续升学,有的希望直接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一样,有的希望继续升入本科,有的希望直接就业,中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双重属性给中高职衔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虽然政府颁布了指导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专门性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中高职衔接指明了发展方向。但这些政策过于宏观,缺少配套措施与具体操作细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义务、招生考试具体如何实施、招录比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等需要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不同生源分班授课,中高职相向跨步

    高职院校应合理计划招生人数,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独立分班,分开授课。对中职生不应重复设置一些中职阶段已经学过又不重要的专业课程,而应该注重专业课程对标岗位,多开设一些目前本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课程。对中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基础课,前四个学期都应该开设文化基础课,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同时向对方人才培养诉求跨步,这样中高职就可以更好地衔接。

    (二)政府和教育部门增强指导监管作用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是两个独立的办学主体,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出台一些政策文件对中高职衔接过程的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和规范。目前中高职学校各自为营,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高职院校根据细化的专业开设课程更是“百花齐放”,让中高职衔接难上加难。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入门,应该开设“宽范围,重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以计算机类专业举例,目前计算机专业大类大致分为“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大数据、物联网”这几个方向,中职阶段应该基于计算机专业大类开设统一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阶段再根据细化的专业方向开设细化的、深入的专业课程。目前,亟须出台的主要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录”,统一中职学校每个专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细化专业方向,进行本专业的教学,也避免了重复开设中职阶段的课程。

    (三)突出“职业”特色,以“职业带”理论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依据与桥梁

    “职业性”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共同的特点,中高职应该以此共同点为基础做好贯通和衔接。“职业带”理论是指每个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性质、工作对象和管理范围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层级:技术工人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高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技术员要求在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保持基本平衡;工程师要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会高于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指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应用技能的掌握。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可以照搬本科院校。作为职业学校,我们要树立高度的“职业自信”,社会上每个专业不只需要研究型、学术型、创造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型、实干型人才,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各行各业普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带”理论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阶段培养可以胜任本专业岗位的技术工人,高职阶段培养可以胜任本专业岗位技术员甚至工程师,这样才能在中高职内部建立实质性连接,共同培养出“有技术,能就业”的技能型人才,逐步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郭琳,钟名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8(3).

    [2]游金水.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探讨:以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8).

    [3]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9).

    ◎编辑 赵瑞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