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
范文 | 周晶 [摘? ? ? ? ? ?要]?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职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目前国家急需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但是,这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阻碍了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分析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方法,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希望为职校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专业人才。 [关? ? 键? ?词]? 机械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1-0196-02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职校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从事该行业需要拥有的基本能力。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好地衡量自己的技能,为日后进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由此可知,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涵盖知识范围广、应用性强、理论知识多、为实践服务等。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要,在新时代飞快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积极性 从生源质量上分析,招生难造成入学学生质量不高。这一部分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未接触过机械相关知识,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学习机械基础这一门枯燥的知识,迟迟无法掌握,积极性被打消。教师的教学模式上,机械基础本身是一门“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课程,如果在讲授中不注重引导学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导致课堂沉闷无趣,学生自然难以提起兴趣。 (二)缺乏配套基础设施 很多学校由于经济原因或重视程度问题,在讲授机械基础的时候缺乏配套的教具。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后无法及时应用到实践中,留下的记忆不够深,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没有实践设备,学生无法在自学中有所收获,长此以往,本来就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机械基础课程彻底变成只有理论的课程。 (三)教学过程呆板 机械基础课程受传统理论课的影响,大多数时候以照本宣科为主,缺乏配套的实践知识,学生没有相关机械专业经验,构建知识体系时与实际脱节,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传授知识、检查成果时注重记忆与背诵,讲课时注重理论,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效果低下。 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部分知识点“先实践后理论” 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程度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机械缺乏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特点,在部分理论课授课之前安排实践课,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吸取经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问题、互相答疑,教师在适当时机给予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发掘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师生感情。 (二)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面对自己理解不了的知识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尤其在面对全新的知识时。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举例引入教学内容,当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产生了关联,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增加。 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齿轮”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公交车上,司机师傅拨动右侧的拨杆,在拨杆的位置变化的时候公交车的速度也隨之变化。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讨论中给予恰当的指引,学生通过讨论有一个初步的答案,之后再告诉学生,司机拨动拨杆是在调整变速箱里齿轮轮系的齿轮位置,通过改变齿轮的传动比,改变汽车的速度。[1] 通过上述这一过程,学生对齿轮的概念与作用有了大体的了解。从生活中常见的公交车切入,即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的结果可能与知识点不一样,但在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对相关知识的兴趣,激发了解相关内容的主动性。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上文提到,教学过程呆板是阻碍知识传播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工具大多是板书与模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大部分依托老师的口头讲解。这种模式讲解普通理论是足够的,但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独特性,面对机械零件的构造、传动过程等问题,仅仅依靠口头讲解是不够的。教师的重复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的构造。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改善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动态画面演示,借助FLASH等计算机软件,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机械零件构造、传动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在动态画面中掌握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有趣的演示中掌握知识。在课程导入时,带领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哪些领域得到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荣誉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程知识的兴趣。 (四)将课程分项目教学 首先要明确项目学习法的概念,即将某一专业的课程分为几个“技术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组成;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完成一项实践作业来结束,再进行下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2] 分析传统教学方法与项目教学方法的区别。 由上表可知,这一模式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项目中,自主协调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切身体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体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创造能力,并且在每完成一个项目以后进行下一个科目,带学生体验一步一步“闯关”的快乐。将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年轻学生的游戏放松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计划。教师需要提前告诉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的意识。 (五)加强校企合作 机械基础这门课,不仅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经验在学习中也格外重要。 首先,从观看的角度,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定期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与员工交流,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兴趣。还能够在与员工的交流中,汲取经验,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不仅仅有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有经验的积累,在就业中有更大的优势。其次,可以在校内开设企业冠名的定向班,由企业根据课程学习成果,选拔学生进入定向班,在周末与节假日组织定向班的学生前往企业参观,提前学习企业文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学校可以创建自己的校企。学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创办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帮助学校降低教学成本,便于学校及时把握市场动向,转变机械基础教学的侧重方向,教给学生就业市场真正需要的知识,还能为学生的机械基础学习提供实践、实习机会。最后,学校可以联系附近职校与企业,形成纽带,内部消化资源与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场地与设备,推动学校与学生的共同提升,让学生意识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因。 (六)建设开放课堂 结合上文来看,学校不具备实践条件一直阻碍着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甚至很多学生从未进行过实践学习。学生普遍对机械有浓厚的好奇心,渴望自己动手参与实践。这就要求学校发动可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讲解一些抽象概念时,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为他们提供竹片、木块、螺栓螺母等基础工具,模拟课本上的模型,制造简单模型,进行观察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对细节处进行完善,并且将成果进行分组展示与说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同小组学生之间思想碰撞,形成讨论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在隐藏的比较关系中,督促自己做得更好。 (七)课堂内容梯度化 由于职校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结合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意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区分成不同程度的小组,在进行课堂教育时,结合小组具体情况,有区分度的进行讲解,分别进行要求,并且时刻注意学生学习程度,及时调整学生所在程度,将阶梯化流动起来,以此鼓励基础一般的学生提升自己。例如,在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时,可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讲解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在面对基础中等的学生时,结合实际,引导他们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在面对基础一般的学生时,引导他们理解掌握课本知识,给他们时间消化理解知识。 (八)突出重點难点 教师在面对机械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有所区分,找出重点难点。将重点部分在课堂上指出,重点强调,在课后的实践中反复练习,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将难点部分分框架理解,可采用画框架图、将整体拆分成部分等方法,便于学生树立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彻底理解学习中的难点。 教师的能力在这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能把握住重、难点的讲解方法,那么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必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工作中面对难题不退缩,面对重点问题严谨敏锐,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 三、结语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运用的最基础的知识,掌握这一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实践学习虽然存在不足,但在教师、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并加以改善,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与尝试,提出了改革思考,通过重视实践、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企业互相配合等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共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皆掌握扎实的新时代机械学生。 参考文献: [1]冯昀辉.浅谈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业,2011(S1):39-40. [2]郭红.浅谈中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2(8):175. ◎编辑 王海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