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范文 | 沈树明 在当前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独立学院应用型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优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为例,总结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年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探索本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都对高校应用型改革指明了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改革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的创新和实践技能要求也越来越要。但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率开始逐年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专业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的较普遍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无法体现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因此,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最优途径。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课程实验(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校外实习(实地参观和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以及军政训练等几大模块构成的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各个模块从大一到大四,贯穿于整个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全过程。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主要以软件模拟为主。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模拟教学软件较多,种类比较丰富,如 2001 年由上海高校国际商务实习中心设计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平台(TMT)”,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imTrade 外贸实习平台”,“SimForward货代实训”等软件,高教出版社出品的“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南北外贸教学实训系统;以企业级 ERP 系统为基础开发的外贸实训软件等。这些模拟软件都尽量创造模拟实训场景,缓解了目前校外实践资源短缺,无法为在校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场地的困难。 实地参观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主要参观跨境电商园区、外贸企业、仓储中心、物流中心、海关、港口码头等,增加学生对外贸实务的感官认识,但很难进入实践实战,效果不是很理想。毕业实习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周左右,短期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采用“放羊式”的实习,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填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校内指导教师仅仅是对考核实习的材料进行鉴定与评价,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过程很难把握,实习效果难以评价,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只是让实习单位在考核鉴定表上盖章,最后交上实习日志和报告,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另外,實习期往往较短,而涉外贸易业务往往历时较长,学生难以在几周实习期间历经一项完整的交易,很难参与到外贸业务的核心工作,无法真正参与复杂性的商务活动。 二、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欠科学,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要求,懂理论、精业务、善管理的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外贸人才。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独立学院都将应用型或复合型外经贸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但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受到师资、实践硬件设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独立学院的课程大多数是参照母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开设课程,实践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更偏重于学术性,实践性、知识应用性、技能训练性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少,且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也较小。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是非常吻合,主要表现为理论性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所占学时过多,教学形式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缺乏“接地气”时效性强的生动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联系不够密切,连贯性不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实际应用性不强。 (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欠缺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而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普遍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数教师都是承担理论教学同时兼任实践教学的教师,而且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高校,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难以胜任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很多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等都是实务课程,很难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解知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设置的情境模拟教学也可以十分生动而具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时候也有真实的事例引导,让学生能更深刻的领悟,并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训模拟中得到运用。 (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效果欠佳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尽管目前很多独立学院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数量不多,有的合作企业仅仅是与学校签订了框架协议,没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行动。能够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单个企业能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的岗位非常有限,这更加剧了在校生实习需求与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大多是自己去联系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绝大部分同学无法联系到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多地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的实习单位即便是接受学生实习,但由于担心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学生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无法真正体验企业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改革传统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维”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单一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模式相关理论,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系统化,建立以传统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础,创新创业导向模式、科研实践导向模式、实训导向模式以及国际导向模式为补充的立体式、综合式“多维”国贸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体现“主体性、个性化”的培养要求。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模式体系,可以根据国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来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教育理论做到“有模式而不为模式”,灵活运用与整合多种教学模式,避免僵化的“模式化”倾向。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提供相关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锻炼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制度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到对口岗位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同时,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外贸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师资队伍。搭建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质和潜力,利用教师在社会的影响和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科研队伍、平台、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将高校、企业、教师、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三)加強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搭建校内实体实习平台 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基地,积极与地方外向型企业进行合作,利用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长期而有效的实习考核监督制度,将校外实习做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和“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同时,本专业也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条件,申请成立相应的实体公司进行实际运作,由相关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运营公司的外贸业务,以校内实体公司为载体,可以涵盖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训练要求等,从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和创业平台,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创业能力。(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2019B4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