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空心病”现状及成因分析
范文

    芮潇潇 钱昭臣 刘美辉

    [摘? ? ? ? ? ?要]? “空心病”,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为了了解目前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空心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两届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0.32 %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空心病”倾向,表现为强烈的空虚、无聊、孤独与意义感,其形成与内在因素以及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

    [关? ? 键? ?词]? 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空心病;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90-02

    近年来,“空心病”成为困扰各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心理现象,“空心病”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该概念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提出,用以形容北大三成新生表现出的孤独、无意义感、厌恶学习等现象。[1-2]然而,“空心病”现象不仅存在于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中,在高职院校,尤其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的卫生类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当下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应试高压和家庭溺爱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而承受能力脆弱的矛盾现象,大一新生从被安排被照顾的单一环境来到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往往适应不良,或者之前应试高压下已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新环境的骤然释压而爆发,因此,大一是高校心理问题高发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因缺乏支撑其意义感的价值观而产生“空心病”。

    一、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空心病”现状

    为了解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新生“空心病”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二维码,共有649名学生通过扫码完成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8.31%。其中,男生占13.25%,女生占86.75%;护理专业学生占38.67%,药学专业学生占41.76%,临床及其他专业学生占19.57%。问卷内容设计包含新生基本信息、“空心病”现状及表现、影响学生价值观缺陷的个体、家庭、学校因素等三大部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0.32%的新生经常甚至总是感觉无聊、孤独、人生没有意义,而这类学生中有56.71%有过自残或自杀的想法,25.37%付诸过实践。1/10以上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心病”倾向,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积极的价值观导向,迷茫消极。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示不满意,在学校感到迷茫无聊甚至厌烦这个环境;对未来没有想法和规划,时常对未来感到焦虑;逃避现实,经常逃课,沉迷于游戏、动漫等虚拟世界中;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常否定自己;人际关系一般较好或正常。

    二、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空心病”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自我调适能力低下

    一方面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相对存在自律性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等特点,考虑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和医药专业的学习强度较大,卫生类高职院校一般会采取相对严格的学生管理方式,使新生对实际大学生活产生一定心理落差,一味追求不被管束的自由,但自由时间又不懂该如何有效支配。另一方面进入大学校园,学生从学习生活全方位被安排、学习生活相对单一的状态到用薄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自我管理,从家庭的中心到融入集体,在高考完一切解放的补偿性心理暗示下,从已经形成的自由散漫状态(尤其对于目前大量的提前招生生源)中重新投入定时定点的学习,脆弱的个性下易出现适应不良。

    2.价值观的缺失或偏颇

    根据本次对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9.71%的调查对象将为社会做贡献立为人生最终目标,而33.30%以上的大学新生以赚足够的钱为人生最终目标,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更多考虑的是是否好就业,甚至完全听从父母安排,自己毫无想法,他们以找工作为学习目的,做事很少制订计划并按计划完成,行事多遵循本我原则,超我缺位,对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职业价值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与前人的研究:目前“95后”高职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3],更偏向自我发展[4]相一致,较少会考虑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理想兴趣。本次调查结果说明三成以上医药高职新生的学习生活是缺乏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导向的,因而面对现实茫然无措。

    3.精神生活的匮乏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除了日常作息时间之外每天还存在3~6小时不等的自主时间,而进一步调查发现,50%以上的调查对象会利用这些时间来打游戏、刷圈和看剧,甚至有部分人无所事事,学习娱乐均无法提起兴趣,严重缺乏合理的时间规划。在家庭期望和高考竞争机制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在入校前就通过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压力,寻求心理上的安慰,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人际沟通;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大量学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很少从阅读经典中获得精神力量,精神世界极度匮乏,意义世界一片荒芜。

    4.性格因素

    在10.32%“空心病”倾向的学生中,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均衡分布,从结果上无法证明大学生空心病成因與性格特征有明显关联。

    (二)外部因素

    1.原生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原生家庭的影子,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影响深远。在中国,很多家庭结构是不完整的,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父母角色缺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一个好的家庭能够教给孩子完整的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和给予爱的能力,然而很多家庭都存在爱的缺失现象,爱的能力的失衡或者缺失会导致孩子在人际关系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因为自身经济能力和交往信心不足而出现退缩行为,而家境较好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学校制度、同学相处缺少理解宽容和让步。

    在很多传统家庭中,父母一方面过度强调孩子要热爱学习,力争上游,另一方面自己并没有发挥好榜样作用。在高考压力下,父母习惯于近乎极端的家庭分工,孩子只负责学习,其他一概不染指不参与意见,物质上轻易满足,同时又把自身的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忽视孩子的实际需求,导致孩子的生活能力、抗压能力培养,金钱观建立和道德素质水平发展不足,孩子背负的沉重压力与自身相对较脆弱个性反差过大,一旦脱离有压力和有父母安排的环境,就如医学中的“挤压综合征”,没有经过预防措施突然搬开长久压在肢体的重物,情况反而急剧恶化。

    2.学校

    从专业教学角度:(1)课程压力大,学生吸收效率低。卫生类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在校学习时间不足2年,而在这两年中要完成繁重的理论知识学习,课程任务相当紧张,课时压缩,上课节奏快,知识点无法讲通说透,与之矛盾的是,学生无论是课堂吸收能力还是课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偏低。(2)教师资源紧缺,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为响应国家对高职的发展政策,高校不断扩招而教师资源相对紧缺,教师课务压力大,上课热情度低,教学方式多为班级授课制,很难兼顾个体差异。虽然有些教师潜心教学深受学生爱戴,但也存在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忽视课堂氛围和授课效果的现象。而高校也缺少健全的绩效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创新。(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目前大多数卫生高职的教学现状是理论知识大量灌输,实践实训项目相对不足,学生多听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从管理角度:(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学生基数大,学生管理难度高,而专职学生管理人员配比不足的特点,班主任多是兼职,本身有本职工作和科研晋升压力,难以全身心投入学生管理中,很难对学生做到面面俱到、个性化管理。(2)学生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学生往往消极服从或者反抗。(3)在浮躁的信息化社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而高校从事心理相关工作的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社会实战经验。此外,也不同程度存在校园心理健康管理网络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宣传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时不知该如何求助或者怯于寻求帮助。有“空心病”倾向的学生往往人际关系正常,日常相处中难以察觉,如果忽视自身心理障碍,缺乏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很容易错过最好的疏导期。

    从价值观培养看,目前,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考核指标,学校在过度强调就业的前提下,容易出现一味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然而人文素质教育如同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养分,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缺少这个部分,片面强调物质生活的追求,容易导致个体内心空虚,难以感受工作、学习精神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缺乏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从这个角度也解释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向较强,空心病现象较为突出的原因。

    3.社会

    (1)国情的走向。在我国14亿人口压力下,读书仍是大部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途径,中国传统家庭以培养孩子考大学为核心任务,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思考能力不足。因而,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的价值观状态是若婴儿或功利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在脱离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进入相当于小社会的大学校园,需要独自面对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规划自己学习生活,并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对世界、判断对错、做选择时,他们是茫然无措的,抗压和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选择逃避,甚至自我放弃。

    (2)主流文化的偏颇。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环境给予过度的自由去随意浅评,主流媒体的失责导致事实更多淹没于流言蜚语中成为罗生门,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去辩证看待、合理筛选信息。随着外国思潮的涌入和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追求效益最大化、數据至上,财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绝对指标,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一夜暴富或者不劳而获[5],奉献精神、理想抱负被羞于提及甚至嗤之以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严重迷失。学生深受快餐文化影响,享乐主义之风盛行。

    (3)榜样作用缺失。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下,媒体争相报道明星隐私,传播流量偶像文化,而真正的科学家、模范先锋的事迹鲜有人问津。“屏蔽”了榜样作用的一代,追求外在美、急功近利、片面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论黄数黑成为潮流,而无法形成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在的追求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人生的意义感寻求无路,因价值观缺失而致心理障碍成为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凯文.三成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感染上了“空心病”[EB/OL].[2016-11-06].

    [2]徐凯文.时代空心病:功利化应试教育之祸[EB/OL].[2016-08-18].

    [3]张燕.“95后”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93-94.

    [4]朱思施.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34-140.

    [5]崔欣玉.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反思与对策:基于价值虚无主义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3):148-152.

    编辑 曾彦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