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
范文 | 李卫 申亚莉 [摘 ? ? ? ? ? 要] ?简述探索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并就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的进展与初步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关 ? ?键 ? 词] ?思政课程;战略高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70-02 “孤岛困境”是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主要状态,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表里不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教育观念方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迟迟无法确定;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思政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的机遇,因而各学科思想难以准确表达;管理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上仍处于逐渐完善的状态。这三方面的表现代表的是当下各大高校全员育人理念与全课程教育理念仍然处于初级应用阶段,需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确定育人阶段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保证育人内涵的落实程度。 一、探索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 在社会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下,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逐渐凸显出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全课程以及多方位育人就成为当下的重要教学目标。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在将其归纳到党组织主体责任的同时,也应将其作为基本的岗位职责以使其真正成为与学生紧密联系的重要思想理论。 學科教育核心理念的提出与确定不仅体现出课程的育人效果,更是教师育人责任的关键表现。[1]正是由于学科德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对其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探索试点“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要抓住当下的教育改革契机,无论是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都应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发展与研究任务,构建一体化体系使其满足德才兼备与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保证其全过程、全员育人以及全方位教育体系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所谓改革,不仅仅是课程知识内容改革,而且还应从育人本质出发确定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德育的合力作用。作为育人的主要过程,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教育途径,更是育人的关键方式,应以此为基础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底蕴在价值传播中的重要表现,也应注重价值引领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在隐性与显性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思政课程迈向课程思政的快速转化。 科学制度设计与应用的机制激励,应作为改革道路上的重要内容,重点围绕课程思政的复制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与探寻。其关键点为两方面:(1)高校范围内党委主体责任的明确,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承担对应的育人责任。(2)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对现有课程内容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而路线图以及改革框架的应用意义在于意识形态与战略高度角度下,思想政治理论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在保证发挥其育人价值的同时,构建涵盖综合素养、思想政治以及专业课程的课堂教育体系。其并不是单纯地指增加一门课,而是需要将其融入课程教育与改革的各个方面,并将其作为结合价值与知识的课程目标重点,也就是说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重要表现。所谓显性课程其实就是高校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形势政策与必修的四门功课,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教育地位较为突出,也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2];而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与通识教育课,再加上一定的专业课程知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显性课程在其中主要凸显浸润功能,围绕综合素养深化理想观念,而隐性课程在其中发挥拓展作用,凸显价值引领作用。隐性与显性课程的融合是顺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内容,也是使理论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保持协调同步的重要基础,使课堂教学主渠道表现出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立体化的主要特征。 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进展与应用的初步效果 (一)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的重要作用 思想困惑是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常态,不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就不算是一堂完美的思政课,不能准确解答学生的困惑,也不能作为好的思政课教师的标准[3]。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在深入课堂改革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引领作用,从方法改革、内容建设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以找寻更多的多途径改革方式,突出理论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以上海“超级大课堂”为例,其坚持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以及点评来自权威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实时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尤其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一线教师将通过这一平台与学生以直接对话的形式交流,并围绕其中的重点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将这一形式打造成具有示范意义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互动形式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课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课堂的浓厚学习氛围中。 为了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其采用了1+4的教学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以一个具有多元组合性质的团队为授课主体,同时融入小班讨论与大班教学的形式,结合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等多个教学途径,实现具有多课堂特性的课堂教学[4]。这一教学新形式对应的师资团队不仅包括校长与副书记等教学名师,也邀请了多个专业与学科的知名教授,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采取比较方式由广义至狭义、政治至生活等,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段作为教学新形式的重要途径,上海复旦大学在此基础上推出慕课,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知识讲解,线上线下双线并进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有活力。从在线教学的运行状态来看,小班教学与分组讨论的形式穿插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增加,在共同作为课程参与者的情况下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大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系统开展的关键内容,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突出路径。将其融入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凸显出社会大学的独有优势,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本“你教我学”的课堂授课限制,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以课堂主导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保证课堂授课由浅至深地推进,让学生在如此的授课形势下总结认知规律,真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强调通识教育基础上理想信念的产生 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必须要有灵魂才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实际的课堂教育活动中,不仅要以综合素养的实际课程内容为基础制订完善的课程建设价值标准,也应在课程设置、体制机制以及教师选聘方面融入自己的想法,对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从根本上引领正确的思想与政治方向,以表现出综合素养课程中凸显出的价值使命。同时,还应以试点的开展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征的品牌课程,使其与时代发展的全过程相符,继而成为受学生好评的热门课程类型。这些课程在推出与应用时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应提高高校党委的重视程度,为课程的开展分配最为优质与合理的资源,邀请校长与党委书记等优秀教师走到讲台前进行授课。(2)选题方面要以学校的办学优势为基准,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校优势与课程优势相结合,使其更贴近优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此形成的课程不仅有着充足的学术沉淀,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3)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开办众多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课程类型作为专题教学的主要内容,邀请更多的专业教授作为授课教师,提高授课效果。[5](4)注意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强化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这一点在中国特征的课程讲授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网上互动以及课堂反馈等多种方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使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以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学生思想的引导方向与引导主体。在高校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也会重点对其背后的逻辑、思想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将价值追求与信念等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传导给学生。 (三)课程改革强调价值观同频共振 在专业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在将主渠道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能够转变原本重智轻德的教学现象,这是传统教学不能替代的重要优势。 社会科学课程类型,尤其是具有强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更应确定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地位,对其涵盖的诸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应针对自然科学展开具有职业素养与科学精神特性的教育工作,逐渐完善资源探索与有效利用的机制(育人价值确定—教学指南编制—课程试点开展—教学反馈评价),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从实践内容看其更是凸显课程育人功能与教师育人责任的主要途径,提高对育德的重视程度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授知识而不注重德育思想培养”的教学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应确保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推进的持久性,在加大试点力度的同时总结试点经验,在完善体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的学术魅力,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针对现有的综合素养课程进行完善,加强理论引导以凸显育人功能的重要应用意义,为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炳儒,胡博越.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29-31. [2]赵娜,刘佳.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对策:基于学生个人素质对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5):230-231. [3]张荣花.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七个要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127-133. [4]刘洪波,熊继承.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4):100-103. [5]薛亞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7. 编辑 冯永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