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90后”技校生的教育策略探析 |
范文 | 于凌云 张晓静 张 杨 “90后”成长于压力重负与信息灵通的现代化社会,他们不断接受着开放的思想,又承载着父母的重望。然而,他们的上网、早恋、自闭、暴力甚至自杀等过激行为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些被社会认为“问题生”的学生,技校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一、 透视“90后”技校生的典型特点 1.“90后”的学生追求快乐,但自私,缺乏责任感 “90后”学生追求的快乐就是自我满足感。他们绝对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委屈和压抑自己。“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溺爱的生活环境也使他们较为自私,他们乐意分享快乐和幸福而不愿分担困难和痛苦。“90后”学生更多关注自己,很少关注家长、亲人,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因此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2.“90后”的学生追求个性,但散漫,自以为是 “90后”的个性突出,一有机会就会个性张扬。他们在性格方面没有受到过多的压抑,思想活跃,但往往我行我素,散漫成性,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不上课。当他们在学业上不能出类拔萃时,便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以此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别人的关注,寻求心理平衡。 3.“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内心空虚,过度迷恋网络 “90后”的学生普遍好奇心强,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内心空虚,把歌星、影星作为崇拜对象,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倾向于单一与狭隘。这种过度空虚使不少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网络。网络游戏、QQ、博客满足了他们无限的欲望与骄傲的成就感,他们宁可活在虚幻的世界里也不愿面对现实,这在技校生中尤为突出。 二、探究“90后”技校生教育策略 1.体验式教育 目前,我国学校学习的弊端依然在于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差距。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了“经验学习”,反对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教育方式。二次大战以后,学校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命、工作以及人情的价值,而不是书本里空泛的概念。英国从2009年9月开始,允许大学生获得“体验式学习”的学分,大学生工作实习或从事慈善性质的志愿工作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分。然而,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多为“90后”的“问题生”,多数厌烦学习却喜欢标新立异,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因此,笔者认为,不妨采取“体验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例如通过组织拓展训练来诠释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主动、信任、合作、沟通、责任、感恩和超越等,使学生在体验中反省、升华,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后现代主义教育 现代主义教育追求人的完美,忽视个体的不同和自身的缺陷。后现代主义教育则尊重了人的个性化,指出培养目标是“公民”而非“精英”,是“多样化人”而非“模式化人”。后现代个体是松散而灵活的,以感情、情绪内在化过程为宗旨;追求对意义的自我解答,不对结果做出真理性的断言;耽于幻想,喜欢幽默,醉心于欲念文化,向往即时的满足。后现代主义的教学不仅是让学习者获得某种认识成果,还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实现人对自然、社会、自身的新“觉解”。鉴于此,笔者认为,目前的技校教育应多一些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青春期的学生采取各种甚至是偏激的行为和举动来凸显自我乃是成长的必然。教师应加以疏导而不是管教,鼓励他们正确地表现自我,凸显个性。 3.成功教育 学生内心空虚、过度迷恋网络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父母的错误教育。大多数中学生父母都要求他们的小孩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过高的期望使得部分学生以网络来逃避现实。其二,过大的学习压力。“90后”的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学习、升学以及日后的就业压力。其三,网络“海洛因”的诱惑。学生迷恋的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容易引发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针对这些原因,笔者认为,可以施展“成功教育”。所谓成功教育,就是确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通过教师帮助使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微小闪光,及时勉励,让学生看到进步和成功的希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